福建莆田市城厢区推进河湖生态产品价值转化
幸福木兰溪滋养华亭“致富果”
发表时间:2025-05-20分享到:
复制链接成功

华亭镇长岭溪郊溪段 本报通讯员 宋兴扬 摄
□本报记者 苏晨 通讯员 张宏龙
悬山顶、燕尾脊、红瓦房……在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华亭镇园头村,历经百年风雨的一砖一瓦,彰显着独特的文化魅力,承载着浓郁的乡愁别绪,吸引诸多游客前来“打卡”。在村子另一边,数百亩蔬菜大棚基地中的凤尾菜长势喜人,丰收在望。
这样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幸福村,在华亭镇还有许多。
位于木兰溪中游的华亭镇,是木兰溪综合治理的核心区域。历史上,木兰溪曾因洪水频发被称为“洪水走廊”,沿岸百姓饱受水患之苦。自木兰溪流域综合治理开展以来,华亭镇采取防洪建设、生态修复等举措,彻底扭转水患困境,建设成“生态绿洲”,为百业向新、攀高提供了优渥“土壤”。
近年来,华亭镇以木兰溪两岸生态优势赋能产城融合,打造“六大园区”产业格局,联动沿岸村庄发展特色农业与乡村旅游,实现生态效益向经济效益的高质量转化。
点开外交物资供应服务中心网站,“天桂”品牌桂圆干的图片吸引了记者目光。这颗被列为外交部伴手礼的桂圆干,凝聚着华亭镇多年谋划布局的努力。
基于木兰溪的优质水源滋养,华亭镇牵头埔柳、后塘、五云、油潭、涧口、郊溪等6个龙眼主产村成立了联合党委,建立了“党建联盟+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机制,通过龙头引领、土地流转、技术共享、统一销售,形成文旅轴、种植园、加工园、仓储园、研发园的“一轴四园”格局,开发桂圆干、桂圆蜜、桂圆茶等20余种产品,持续擦亮“花果华亭”特色名片。
龙眼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进一步推动着产业链延伸与消费升级同频共振,让“华亭龙眼”的竞争力持续增强——年产值超亿元,片区村集体年增收120万元,农户人均年增收2500元。在青山绿水的环绕下,龙眼成为了老百姓的“致富果”。
此外,华亭镇同步建设了桂圆加工厂房、农文旅体验区,串联后塘农文旅景区、园头文化艺术村等景点,形成“春赏花、夏摘果、秋品桂、冬研学”四季文旅品牌,年接待游客超15万人次,农旅融合年创收超1500万元,带动3万农户增收。
千亩龙眼林之外,是一幅更宏大的振兴图景。华亭镇坚持项目为王,高效推进木兰大道一期、龟山路、木兰溪防洪工程等基础设施及中电科创城、专精特新产业园等六大产业园区建设,盘活闲置土地,引入高新项目,以园区化、智能化工业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并以木兰溪为轴,规划“两园区两基地三道路”项目,串联现代化园区与周边小而美村庄,打造“生产、生活、生态”产城融合示范区。截至目前,六大产业园区累计完成投资120亿元。
后塘村整合溪畔生态资源,建设采摘园、露营基地,开发“厚糖”品牌特色农产品,年村财收入突破80万元;郊溪村以“党建+邻里中心”为载体,配套长岭溪幸福河湖公园,打造“水乡慢生活”体验区,实现村集体年增收50万元;埔柳村建设“幸福河湖主题公园”,融合治水文化与休闲设施,年接待游客超6万人次;园头村修缮明清古厝群,依托古今人文盛景,打造“文化艺术村莆阳民俗文化馆”,结合木兰溪生态景观开发研学线路,年接待研学团队超200批次……华亭镇因地制宜发展,通过资源整合、整村规划、打造重点村庄IP(知识产权),做活了乡村产业,创建了共同富裕样板,“一村一品”产业格局日渐清晰。
流域治理助推生态向好,促进产业发展,带来乡村巨变。房前屋后整洁干净,产销实现精准对接,农民的“钱袋子”更鼓了……越来越多的人才、资金、技术等落地华亭镇,多元化的特色农产品、文旅IP等走向全国。
一条幸福河,润泽万物,滋养两岸。在激活生态价值与发展效能的路上,华亭镇的探索创新仍在继续。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5年5月20日
责任编辑: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