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市重点打造一个“民间河长”品牌
福建发动全民共护河湖
发表时间:2025-08-15分享到:
复制链接成功
□本报通讯员 任晓月
盛夏的福建,一场由省河长办、团省委、省学联联合发起的“河小禹”专项行动正在八闽大地如火如荼地展开。这项曾荣获第五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的专项行动,至今已持续举办8年。
自全面推行河湖长制以来,福建省以“晋江精神”为引领,走出了一条从政府治水到全民护水、从区域联治到流域联防、从群团共治到社会共护的创新实践之路。仅福建88所高校就组织780支实践队、11 647名大学生志愿者,聚焦当好“六员”(守护员、创美员、宣讲员、导览员、解说员、设计员),为守护八闽河湖贡献青春力量。
多部门协同
实现“志愿红”与“执法蓝”全覆盖
走进福建省河长办,“福建省人民检察院驻省河长办检察联络室”与“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驻省河长办法官工作室”两面牌匾十分醒目。福建省于2017年11月、2019年12月分别建立了河长办与检察院、法院协作机制,“河道警长”实现九市一区全覆盖,公检法机关均派专人进驻河长办负责具体对接协调。
按照协作机制,检察机关主要发挥检察监督职能作用,推进涉河涉水领域两法衔接工作长效机制落实,严厉打击涉河涉水违法犯罪,不断完善涉河涉水犯罪案件办理和法律监督新模式。法院主要发挥生态环境审判职能作用,统筹行政执法力量和审判力量,密切跟踪涉河涉水违法犯罪发展动态,适时参与联合打击专项行动,密切配合开展水域生态修复,对水域修复责任依法予以确认。公安机关主要发挥打击涉河涉水违法犯罪职能,通过设立“河道警长”,协助河长开展工作,对非法排污采砂、破坏水生态等违法犯罪行为进行重点打击。
利剑卫河,硕果累累。2024年以来,福建省出动超1万名警力联合开展巡河护河行动;制发检察建议113份,办理公益诉讼157件;审结涉流域案件73件,制发司法建议5份。
福建省河长办还联合团省委、省妇联、省工商联、省教育厅开展“河小禹”“巾帼护河”“企业河长”“河长制进校园”等4个专项行动,发动全省各级群团、工厂企业、学校师生等社会力量积极投身河湖治理保护,不断激发全社会参与爱河护水的热情。
截至2024年,福建省共评选出省级优秀“河小禹”实践队80支,巡河里程达2 100多公里,青年群体深入挖掘典型工作经验、治河护河优秀人物,持续扩大河湖治理保护“朋友圈”。
一市一品牌
打造引领民间护河新标杆
“我想在故乡的大地上,镌刻下一支可传承千年的乡愁诗歌。”这是泉州市“乡愁河长”陈文令对故乡表达出的深情。
“乡愁河长”是泉州市着重打造的“民间河长”品牌。泉州是著名侨乡,华人华侨人数占全省近2/3。“乡愁河长”这一极具地方辨识度的制度创新应运而生。
泉州市提出“建设一批工作室、建立一套制度、打造一批主题公园、编排一台剧目、创新一批示范点”等“五个一”模式,从“制度”上健全保障,从“情怀”上积极引导,稳步推进“乡愁河长”机制。2023年至今,泉州市组织“乡愁河长”开展志愿活动1 824次,掀起火热的河湖管护热潮。
“乡愁河长”品牌的成功塑造,为民间力量深度参与河湖保护提供了“泉州样板”。近年来,福建积极引导各设区市因地制宜培育民间护河品牌,形成了“一市一特色”的“民间河长”体系新格局。
三明市在全省首创“委员河长”机制,选聘420名政协委员担任“委员河长”,履行管河、治河、督河的职责,将履职答卷写在青山绿水间。三明市政协、河长办牵头编制了《“政协委员河长”民主监督规范》,进一步巩固提升“委员河长”民主监督效能。2024年“委员河长”累计巡河4.78万人次、19.3万公里。
在木兰溪畔,“木兰姐姐”是莆田母亲河最温柔的守护者。莆田市妇联、市河长办、市水利局联合印发“巾帼情”木兰护水工作方案,成立“木兰姐姐”护河宣讲队、“巾帼情”木兰护水志愿服务站,在莆田市智慧河长综合管理平台上开设《巾帼护河》专栏,为“木兰姐姐”护河宣讲队配备服务账号实现“掌上护水”,按河流归属定期组织“木兰姐姐”常态化开展巡河活动及护河宣讲。
革命老区的“老兵河长”,闽南水乡的“百镇千村”护河队、特区的“市民湖长”、茶乡的“匠人河长”……他们在大河小溪奔走忙碌,用智慧和汗水诠释了“人人皆可为河长”的生动实践。
百花齐放
全民共护河湖成为新时尚
翻开“民间河长”书籍《河湖守望者》,60位来自八闽大地的河湖守护者风采跃然纸上,他们中有躬身溪畔的退休党员,扎根基层的巾帼力量,奔走校园的青年学子,亦有肩负责任的企业家与白发如银的志愿长者,他们的护河故事绘就一幅鲜活的“八闽护河图”。
支部建在河道上,党旗插在河岸上。各级党组织为守护八闽河湖担当发力,广大党员在为保护母亲河挥汗奉献,其中福州市首位“民间河长”黄鸿铿的身影,犹如一面迎风挺立的旗帜,格外鲜明。
黄鸿铿是退伍老兵、退休党员。2018年6月,他被王庄街道正式聘为晋安河紫新段的“民间河长”。在他的带动下,守护晋安河的志愿生力军不断壮大。
党员先锋擎旗在前,巾帼力量亦不让须眉。在南平建瓯市顺阳乡际下村,活跃着一支“婆婆妈妈”巾帼志愿服务队。这支90人的队伍,用柔肩稳稳挑起护河重担,在潺潺水韵中书写着巾帼担当。
在漳州角美镇恒苍村,七旬老人谢辉峰用二十余载光阴诠释了何为“择一事,终一生”,在九龙江畔树起一座精神丰碑。
福州市晋安区茶园街道有一支由16名红领巾少年组成的“小小内河义务讲解服务队”,他们以茶园街道河长制主题公园为课堂,用童言童语进行河湖长制解读,2024年开展活动超20场。
截至目前,福建各地自创“民间河长”类型有行政类、社团类、华侨类、退役军人类、社会人员类等五大类四十余种,覆盖全社会不同群体与专业领域。爱河护河形成社会共识,全民皆河长在八闽大地蔚然成风。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5年8月15日
责任编辑:陈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