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粤第一堤 守江护安澜
初夏的广东佛山,空气中弥漫着丝丝燥热。在佛山市三水区的昆都山下,西江、北江、绥江三江在思贤滘交汇,江水滔滔,河道蜿蜒,蔚为壮观。每年汛期,西江水涨时,通过思贤滘涌向北江;北江水位高时,则会流向西江。两江的水与沙在此自然交汇并沟通调节,在航道通行、排水、灌溉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记者一行从此出发,沿着北江大堤,探寻北江流域的防洪奥秘。
修堤治水 护河安澜
“我出生前北江大堤就修好了,后来就没再遭受过大水灾。”家住三水村的龙先生讲述了从长辈口中听说的那场洪水。1915年“乙卯水灾”是三水人心中永远的痛。彼时,北江洪水与西江洪水遭遇,思贤滘水位暴涨,三角洲平原一片汪洋,北江沿线堤防多处决口,清远、三水、南海、花县大片农田被淹,广州全城三分之二区域受灾。
北江大堤的前身,是13条独立分散且低矮单薄的小堤,从宋代开始历经数百年逐步修筑而成。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水利部和历届广东省委、省政府将北江大堤的建设和防洪工作摆在突出位置。1954年,原本分散的13条小堤沿北江左岸成功联围,并进行大规模培修加固,正式定名为“北江大堤”。
“截至目前,北江大堤已进行了四次大规模建设。”北江流域管理局防洪与工程建管部副部长胡俊杰告诉记者,2008年第四次加固达标后,一个堤库结合、蓄滞泄分兼施的北江中下游防洪工程体系正式建成。如今,通过飞来峡水库削峰蓄洪、潖江滞洪区滞洪、北江大堤挡洪、芦苞水闸和西南水闸分洪联合运用,北江大堤保护区的防洪标准得到质的提升,为包括广州市在内的区域筑起了安全屏障。
北江防洪工程体系的建设成果,在2022年抗击特大洪水中得到了检验。
2022年6月19日,北江发生1915年以来最大洪水,主要行洪河道全线超警。广东省首次启用潖江蓄滞洪区,精准调度运用以水库、河道、堤防、蓄滞洪区等组成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预泄腾库4.42亿立方米,拦洪近10亿立方米。
这被誉为全省第一次系统、科学、全面、有效实施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联合调度,全力确保广州、佛山未受影响,清远、乐昌城区未出现大面积积水,韶关、英德受淹范围分别减少21%和40%,减少直接经济损失约80亿元。
堤防管理 久久为功
从空中俯瞰,北江大堤犹如一条绿丝带,镶嵌在江水与城市之间,默默守护着一方安宁。临近中午,记者一行和北江流域管理局北江大堤管理部四级调研员陈小春一起,踏上了巡堤路。
北江大堤是全国七大流域重点堤围之一,肩负着守护广州、佛山、清远3市14个县(区)3200多万名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任,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较高的防护标准以及广泛的防护范围,被誉为“南粤第一堤”。
“西南段堤外无滩,河床窄深、深槽迫岸,是我们重点关注的堤段。”陈小春拿着巡堤的工具走在前面,一边巡堤,一边介绍,“堤防管理工作事项多,岸线、堤顶、堤坡、外滩压渗地、丁坝、护岸等管理范围设施巡查,管理及保护范围是否有违建等水事巡查,都是日常巡堤工作的重要内容。”
北江大堤沿线建有涵闸15座,其中芦苞水闸、西南水闸分别连接芦苞涌和西南涌,控制并承泄北江洪水,具有向下游补给水资源的功能。在北江大堤的守护历程中,当地秉承“经常养护、随时维修、养重于修、修重于抢、持续升级”的原则,不断健全大堤安全风险管控“六项机制”,持续升级堤段工程维护设备,确保巡查管护到位;严格维护各水闸及机电设施,更换老化磨损零部件,有效保障设施设备处于最佳运行状态;积极探索应用有害生物防治新技术,尝试害堤生物电子化巡查,探索白蚁隐患智能报警……
“我们在大堤防治白蚁方面下足工夫,连续28年保持无蚁害堤。”陈小春在介绍白蚁防治时自豪地说,“简单的事情重复做,重复的事情用心做,坚持下去就能做好”。这份坚守与执着,或许正是北江大堤得以长久稳固的秘诀所在。
科技赋能 智慧迎战
北江流域水患频发,如何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以人民为中心落实落细各项防御措施,以自身工作的确定性应对防汛形势的不确定性,是摆在水利人面前的重要考验。
“我局聚焦‘数字孪生北江’建设,建成具备‘预报预警—工程调度—河道演进—风险研判—预案执行’功能的北江防洪联合优化调度平台,实现了全要素监视分析、实时滚动超前预报、水工程联合调度、多要素风险评估以及智能化预案推选等智慧化防洪管理,为防汛决策提供重要支撑。”北江流域管理局河湖与水资源管理部工作人员张宝锋介绍,“数字孪生北江”入选了全国数字孪生水利建设样板,“北江流域防洪联合优化调度”也被列入典型案例名录,信息化、智能化的科技手段正在深度融入流域防汛工作。
当前,“龙舟水”已至,南粤大地上的水利人和北江大堤已做好准备,严阵以待,守护江河安澜。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05年5月28日
作者:杨丹 冯炳豪
责任编辑:王瑜 王景宣(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