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子薄、基础弱,看广东东源县如何推行农村供水工程县域统管——
薄弱山区县的供水逆袭
发表时间:2025-07-24分享到:
复制链接成功
□本报记者 石珊珊 通讯员 张旭怡 赵东华 赵亮
规模小、布局散、效益难以发挥——这是广东省河源市东源县农村供水工程曾面临的困境。
和众多山区一样,受制于地形等因素,地处粤东北山区的东源县实行农村供水工程县域统管的底子薄、基础弱。面对重重难题,东源县如何实现农村供水工程县域统管,走出一条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的突围之路?记者日前赴东源县实地探访。
破局:政企合作引入专业力量
翻开东源县地形图,一道道山脉连绵起伏,大小村落零零散散分布在山地丘陵中。
“山区地形导致群众居住分散,镇级水厂普遍规模小、覆盖范围小,村级供水工程以单村小型工程为主,也普遍存在规模小、布局散的问题。”东源县水务局副局长郑文锋说。不仅如此,受历史因素影响,镇级水厂由乡镇政府或私人承包运营为主,单村供水工程由当地村委会直接管理为主,专业技术力量薄弱,运维管理能力不足,导致工程效益难以发挥。
2023年,水利部提出将农村供水“3+1”标准化建设和管护模式作为推动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的实施路径,要求积极推进县域统管和专业化管护。广东结合省情,全力推进农村供水“三同五化”改造提升,推动农村供水实现规模化发展、标准化建设、一体化管理、专业化运作、智慧化服务。
目标明确,找到一条切合自身的实现路径成了关键。
“第一步是先把这些分散的水厂管起来。”郑文锋说。2024年10月,在多次调研协商基础上,东源县政府与中国水务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所属国有上市企业钱江水利开发股份有限公司签约东源县“百千万工程”农村供水县域统管项目,通过政府采购服务形式,引入专业化公司开展农村供水运行管护,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
次月,在东源县政府推动下,有着20余年浙江农村供水实践经验的钱江水利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和东源县公用事业投资有限公司、舟山市自来水有限公司,共同成立河源市钱水水务有限公司,作为县域统管单位对农村供水工程的投资、建设、运行管理进行一体化推进。
钱江水利广东分公司副总经理华林杰介绍,县域统管范围涵盖东源县存量20座镇级水厂和120座单村供水站,总设计规模为15.75万吨每天。“统管单位负责镇级水厂制水、管网维修养护、水费收取和单村供水站制水环节,同时指导、协助村委会开展村内管网运行维护、水费收取等工作,实现了职责清晰、分工明确。”华林杰说。
见效:专业化运维提升供水品质
从东源县城出发,沿着蜿蜒曲折的山路行驶近100公里,一座被绿水青山环绕的水厂出现在眼前。“这是我们最早接管的黄村镇水厂,提升效果很明显。”河源市钱水水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林兵介绍。
在水厂工作了6年的程师傅深有感触:“净化消毒设施齐全了,检测设备配齐了,环境也更美了。”不过在他看来,最大的变化是水质变好了。进行统管之后,黄村镇水厂通过更换消毒设备、石英砂和滤网,调整反冲洗周期,精准调控药剂投加量等措施优化制水工艺,水质达标率大幅度提升至99.2%。
“出厂水浊度0.07,余氯0.33毫克每升,完全符合生活饮用水国家标准。”程师傅和同事邹师傅用新配备的便携式检测仪快速测出几项常规水质指标。每天他们都会对出厂水水质进行实时监测,水样样本还会定期送至县里的实验室进行更加精细化的监测。
统管带来的变化,不仅体现在水质上,供水的稳定性也明显提升。负责为周边14个村供水的黄村镇水厂,日常供水人口为2万多人,节假日用水高峰达6万多人,高峰期曾出现停水、分时供水等情况。
“原来每小时的日常供水量在200立方米左右,现在降到了70~90立方米,不会出现因用水量过大导致停水的情况。”林兵说。实施统管之后,水厂的供水量下降了,村民用水却更有保障了。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曾经由于供水管网漏损等原因,导致有限的水资源并未全部用到村民生产生活之中。“最重要的是应修尽修,把破损的管网全部修好。”林兵娓娓道来。其次是加强了水费计收工作,村民的节水意识显著增强,同时维修人员加大了日常巡检力度,发现管网漏损问题精准定位、及时修复。
“无论是日常巡检中发现的微小渗漏,还是突发事故导致的大型爆管,我们都能迅速响应,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展开抢修,最大限度降低对用户用水的影响,维修及时率达到98%。”林兵说。
谋远:“水务管家”高效整合资源
“东源县农村供水县域统管项目是中国水务在广东的第一个项目,也是一个难啃的‘硬骨头’。”华林杰坦言。纳入统管范围的20座镇级水厂和120座单村供水站原来的运营结构情况不一,运营状况也参差不齐,统管工作面广、线长,涉及多部门、多乡镇,历史遗留问题复杂。
农村供水项目的落地生根,离不开“政府之手”与“企业之心”的双向奔赴。东源县委、县政府将农村供水县域统管纳入“百千万工程”重要议程,建立起“县级统筹—部门协同—乡镇落实”的三级联动机制。“县委、县政府坚持高位推动,统筹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为农村供水县域统管顺利推进提供坚实保障。”郑文锋说,这种自上而下的推动机制,确保了政策的有效落实和资源的合理调配,是县域统管落地的关键因素。
在市场逻辑下,农村供水项目投资回报周期长、收益稳定性差,极少有水务企业愿意单独承接此类项目。华林杰坦言:“测算初期就知道仅靠水费难以覆盖运营成本,但山区群众对干净水的渴望,让企业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基础管护方面,东源县通过“政府付费+水费收入+维修养护资金”多元模式破解资金瓶颈,同时钱江水利提出“水务管家”模式,即后续计划将灌区管护、水库物业化管理、河道治理等具有效益或创效潜力的涉水业务纳入统管公司经营范畴,通过在水务领域统一进行专业化、规范化、智慧化的管理,可以实现资源高效整合,进一步节省运营成本,减轻财政压力,推动农村供水工程县域统管工作行稳致远。目前,东源县已有12个镇级水厂和111个村级水厂纳入县域统管范围。“我们正加大力度开展接管工作,7月底前将全部接收完毕,提前完成任务。”华林杰说。
清水润民心,日子有奔头。“现在水很干净,没有泥沙、泥土,我们烧水喝、煮饭都比较放心。”在黄村镇水厂负责供水的万和村,村民张彩英欣喜地展示着如今稳定优质的自来水。
当政府的统筹力度遇见企业的民生温度,一幅“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群众受益”的生动图景在东源山水间徐徐展开。这种“情怀+责任”的双轮驱动模式,不仅为山区供水难题提供了破局之道,更探索出一条社会效益与企业价值共生共荣的可持续路径。万和村老支书说:“水龙头里流的不只是自来水,更是党和政府的关怀,还有企业的务实担当。”
小小水龙头,一头连着民生福祉,一头系着乡村发展。为了让更多山区群众喝上“放心水”“幸福水”,水利人步履不停、继续前行……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5年7月24日
作者:石珊珊 张旭怡 赵东华 赵亮
责任编辑:安天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