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全力冲刺水利建设一季度“开门红”
八桂水网涌春潮 实干争先启新程
大藤峡水利枢纽灌区工程必岭泵站 本报记者 骆远柱 摄
初春的八桂大地,江河奔涌,生机勃勃。在环北部湾广西水资源配置工程(以下简称环北广西工程)B5标段,推土机、挖掘机和运输车来回穿梭;在龙云灌区金鸡岭隧洞内,盾构机昼夜不停掘进;在大藤峡水利枢纽灌区工程(以下简称大藤峡灌区工程)达开灌片项目2标段,管道安装紧锣密鼓进行……建设者正争分夺秒,将构建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的宏伟蓝图一步步转化为现实图景。
当下,广西壮族自治区以“起步即冲刺”的昂扬姿态,擂响水利建设战鼓,在质量与速度的双重赛道上全力冲刺一季度“开门红”,用实干为广西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水动能”。
“智”织水网抢春时
攻坚冲刺“开门红”
作为珠江流域的“生态水塔”、连接滇桂黔与粤港澳地区的“黄金走廊”,广西山川纵横间蕴藏着丰富的水资源。然而,“水在谷底流,人在山上愁”的工程性缺水难题,始终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近年来,随着《广西水网建设规划》《广西水网先导区建设实施方案》等战略落地,一张“两横八纵、六河连通,引补相济、调蓄结合”的现代水网正在逐步搭建,一幅兴利除害、普惠民生的治水蓝图正从纸面跃入现实。
2024年,作为全国首批省级水网先导区之一,广西交出了亮眼答卷:环北广西工程大庄支线、百色水库灌区工程建成通水,长塘水库、龙江河谷灌区开工建设,下六甲灌区、大藤峡灌区、龙云灌区工程加快建设,洋溪水利枢纽、邕北灌区、龙滩防洪能力提升工程等4项工程纳入国家“两重”建设名单,玉林市、阳朔县分别入选全国市级、县级水网先导区名单……一项项水利工程在防洪排涝、城乡供水、农业灌溉、生态修复等方面发挥显著成效,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广西水利系统以超常规举措提速提质。自治区水利厅对环北广西工程B5标段等关键工作面,组织施工单位节假日不停工;建立“日调度、周会商、月通报”机制,成立8个督导组驻点帮扶;提前与各市县“对表”制定攻坚路线图,将年度投资目标分解到月、细化到标段;建立“日报告+专班督导”机制,对邕北灌区等重大项目实行“一项目一策”精准帮扶;采用EPC总承包、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应用等手段,开展数字孪生工程建设,高效高质推进工程进度。
在龙云灌区工程施工现场,蟠龙水库等隧洞的盾构机24小时不停掘进;环北广西工程B5标段170余人实施“三班倒”作业,洞身开挖支护等多个工作面同步施工;下六甲灌区运江东干渠工地上,数字化工地管理系统24小时监测施工质量,彰显水利建设的“智慧力量”……
截至2月底,广西落实水利建设投资110.7亿元,完成水利建设投资66.3亿元,重大水利项目按节点快速推进,为“十五五”储备了总投资超千亿元的项目库。
质量安全并重
铸就精品工程
冲刺“加速度”,质量安全是底线。
在环北广西工程宾阳和横州施工标段现场,一派热火朝天景象。工人们正开展隧洞掘进、管道铺设等作业。“在质量控制方面,我们实行标准化质量管理,建立覆盖施工、监理等各参建单位的质量管理制度体系,加强对重点部分、关键环节的质量监管。”环北广西工程南宁片区建设现场指挥部工程技术科负责人黄展案介绍。
在隧洞施工过程中,针对隧洞长、洞径小、沿线地质复杂等特点,施工单位积极探索运用小洞径隧洞TBM(隧道掘进机)、顶管施工等非常规工法和机械化施工方法,通过监控钻进方向、地质超前预报、管片质量及灌浆质量等环节,确保隧洞施工安全。对于管道铺设,则重点监控管材质量、基础处理等,施工单位严格把控每一道工序、每一个施工环节,确保质量安全。
在大藤峡灌区工程达开灌片施工现场,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安装等工作正在紧张有序进行中。工人们小心翼翼地将管道吊装到位,然后进行连接和固定。
52岁的许师傅带着徒弟调试着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定位仪器,智能全站仪的激光发射器在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面投下“十字”星芒。“这些‘巨无霸’每节重39.6吨,安装精度要控制在1.5毫米左右。”他指着管壁上的二维码标识介绍,“从出厂到安装,每节管道质量追溯信息全链条可视。”不远处,三维激光扫描仪正在生成管道全景模型,超声波检测仪为每个焊接点实时“听诊”。
…………
这只是广西水利工程建设的缩影。在质量管理方面,广西建立覆盖全自治区的水利工程数字监管平台,关键工序实行“视频验仓+三方会签”,实现全过程管理;组建由资深专家组成的技术顾问团,为复杂条件下的施工建设“把脉开方”;推行质量飞检制度,全力打造优质、精品工程。
“根据2025年节点工作目标,我们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按月跟踪分析,定期调度,制定水利安全生产风险管控‘六项机制’构建工作指南与安全生产应知应会,大力培育安全文化,排查治理风险隐患,让安全文化扎根在每道工序、每个岗位,切实筑牢工程建设安全防线。”广西壮族自治区水利厅监督处有关负责人说。
数字孪生赋能
建设提质增效
在玉林市龙云灌区指挥调度中心,LED屏上跳动着各项数据。玉林市龙云灌区管理中心主任钟江轻点触控屏,灌区建设的数字孪生体瞬间呈现,工程的进展情况、安全监测情况、水雨情、工情等数据尽收眼底。
“智能传感器作为数字灌区系统中的‘感知层’,如同灌区的‘眼睛’和‘耳朵’,能够实时采集现场机械的运行状态和工作参数。”玉林市水利局副局长朱仁向记者介绍,龙云灌区管理中心通过加快推动数字孪生龙云灌区水网建设,搭建智能建管平台,可以有效提升工程管理、建设、监督效率。
2023年,数字孪生龙云灌区水网项目被列为水利部数字孪生水网建设先行先试项目。龙云灌区管理中心按照“需求牵引、应用至上、数字赋能、提升能力”要求,持续实施数字孪生建设项目,目前已初步建成以灌区数据底板为基础、以模型平台为支撑、以业务应用为核心的数字孪生龙云灌区平台。
在下六甲灌区运江东干渠建设现场,AI(人工智能)安全监控系统自动识别未戴安全帽的工人,无人机每天巡航采集地质数据,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测边坡稳定性。
在数字化浪潮下,广西水利建设正实现从建造到“智造”的跨越。自治区水利厅积极推进数字孪生流域建设,完成数字孪生漓江建设,启动数字孪生落久水利枢纽等重点工程建设和已建水利工程智能化改造工作,推进BIM技术在水利工程全生命周期运用。“数字引擎”有效赋能工程建设提质增效。
从漓江之滨到北部湾畔,从钢筋铁骨的水利枢纽到虚实融合的数字水网,广西水利系统正砥砺前行,让一项项民生工程早日建成,惠及千家万户。环北广西工程建成后,可为近1400万人提供可靠供水水源,同时显著发挥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开放效益、社会效益等;龙云灌区工程通水后,将破解当地经济发展因水制约的难题;洋溪水利枢纽的防洪标准提升,将为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战略实施筑牢安全防线……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5年3月18日
作者:田慧莹 骆远柱
责任编辑: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