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足球直播_篮球比分¥体育官网

图片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主办:188足球直播_篮球比分¥体育官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地方 > 贵州

黔山秀水间的“水动能”

——贵州以水利工程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发表时间:2025-09-16

荔波樟江风景名胜区景色宜人 本报通讯员 吴冬

  □本报记者 冉军 通讯员 张凯 王一丁  

  金秋时节,黔中大地,稻浪翻滚,水美鱼肥,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这份丰收答卷的背后,离不开水利工程的精心保障。

  贵州省水利系统近年来通过完善灌溉体系、发展生态产业、创新节水模式,让水利工程成为守护粮食安全、激活乡村经济、推动绿色发展的源头活水,为农业丰收注入源源不断的“水动力”。

  筑牢粮食安全“水支撑”

  “以前干旱时,要凌晨起床去几公里外的河边挑水。现在打开闸门,清水就可以流进稻田,让丰收有了保障!”在铜仁市江口县闵孝镇,种粮大户王大伯看着田间流淌的灌溉水,满脸笑容。

  江口县近年来依托得天独厚的水资源优势,将现代水利体系建设与粮食安全紧密结合,走出了一条“以水兴农”的发展之路。

  江口县境内河流纵横,4条主要河流、99条小溪与21座小型水库构成了庞大的水网体系。但传统灌溉模式存在效率低下问题,制约着水资源的高效利用。聚焦这一难题,江口县通过实施灌区续建工程升级改造灌溉管网,并积极推广高效节水技术,不仅将每亩农田灌溉用水降低15%,水肥利用率提升20%,更有效节约了农民生产成本投入,显著提高了作物产量。

  在赤水河畔,赤水市蕨基坝水库是当地农业灌溉的“主力军”。围绕解决水库灌区“输水远、损耗大”问题,赤水市投入255万元实施水库连通工程,将蕨基坝水库与牛儿洞水库、二郎坝水库串联起来,并对26.5公里主干渠进行防渗处理,安装在线计量设施。工程完工后,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从0.5提升至0.75,恢复灌溉面积0.68万亩,过去“靠天收”的坡耕地变成了旱涝保收的良田。同时,赤水市出台相关文件明确农业灌溉用水价格,健全农业用水价格形成机制,促进农业节水,保障水利工程良性运行,推动水库供水方式由粗放式向集约化转变。

  激活乡村经济“新引擎”

  清晨,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锦屏县三板溪水库,阳光洒在平静的湖面上,渔民们正驾驶着渔船,将一网网肥美的鲢鳙鱼打捞上船。

  “以前搞网箱养殖,水质越来越差,鱼也卖不上价。现在搞生态养殖,鱼成了‘有机珍品’,一斤能卖十几块钱!”渔民龙大哥一边忙着称重,一边介绍。

  三板溪水库锦屏段水域面积6万亩,曾因2.3万多箱网箱养殖导致水质恶化。2018年,锦屏县创新推行“零网箱生态鱼”养殖模式,按照每亩16尾的密度投放鲢鳙鱼苗,利用鱼类滤食藻类的特性净化水质,实现“以鱼净水、以鱼抑藻”。2024年,三板溪水库回捕成鱼200万斤、产值3000余万元,养出的有机鱼深受粤港澳大湾区、北京、上海等地市场青睐。

  六盘水市则依托“中国凉都”的气候优势,将水资源转化为生态渔业的经济优势。该市拥有118座水库,其中94座适合发展湖库生态渔业,水域面积66.4平方千米。六盘水市水利投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投入1.42亿元,在双桥水库建设5000亩生态渔业标准化示范基地,配套建设育苗繁育车间、鱼文化体验馆及渔光互补光伏项目,打造“19℃虹鳟鱼”特色品牌。在六枝特区,冷流水养殖基地投放鲟鱼种苗3.6万尾,采用“流水养殖+尾水净化”模式,年产商品鱼130吨,产值208万元。

  绘就生态致富“新图景”

  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县,依托樟江水资源,当地旅游业蓬勃发展。荔波县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樟江作为旅游发展的核心依托,为保护这一珍贵水资源,当地大力实施节水行动,为旅游发展提供了更优质的水环境。

  小七孔景区通过优化用水设施,安装智能节水设备,循环利用景观用水,每日可节水约200立方米。景区内的多家民宿和酒店也积极响应节水号召,采用节水型洁具,鼓励游客参与节水行动,在满足游客用水需求的同时,最大限度降低水资源消耗。

  荔波县还注重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在旅游项目开发中,优先选用节水型业态。在大七孔景区,新开发的皮划艇、桨板等水上项目,通过合理规划水域使用,避免水资源的过度占用和浪费。同时,景区引入先进的水循环处理系统,将游客活动产生的废水进行净化处理后,用于景区绿化灌溉,实现了水资源的高效利用。据统计,该景区通过这些节水措施,每年可节约水资源约5万立方米,有效降低运营成本。

  荔波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带动了周边餐饮、住宿等相关产业的繁荣,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2024年,荔波共接待游客269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226亿元。当地村民纷纷参与到旅游服务中,在瑶山瑶族乡,借助旅游业发展,村民们开起了农家乐、民宿,销售特色手工艺品,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村民们在享受旅游发展红利的同时,也更加重视水资源保护,形成了旅游发展与节水保护的良性互动。

  从保障粮食安全的灌溉工程,到带动增收的生态渔业,再到节水赋能旅游的实践,黔山秀水间的“水动能”,不仅让稻穗更饱满、果实更香甜、产业更兴旺,更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持续动能。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5年9月16日 

责任编辑:孟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