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村里很幸福”
——河南南阳市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走上振兴路
发表时间:2025-05-15分享到:
复制链接成功

邹庄村千亩草莓大棚 崔丽平 供图
□本报记者 张壮
5月的邹庄村,荷塘里莲叶茂盛,果园间连片的猕猴桃树和葡萄廊道赏心悦目,一栋栋红顶白墙的二层楼房掩映在绿植景观之间。“我们村里的300多个果蔬大棚正值收获季,今年产量很好,大伙儿的日子也和这果子一样甜!”大棚内,移民群众捧着新采摘的甜瓜笑得合不拢嘴。
2021年5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省南阳市考察时,来到邻近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的淅川县九重镇移民村邹庄村,了解移民群众生产生活情况,并到移民户邹会彦家中看望。次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对移民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寄予殷殷嘱托,为南水北调后续工程移民工作高质量发展指明方向,注入澎湃动力。
4年间,在水利部,河南省委、省政府及各级移民部门的大力推动下,南阳市依托移民后期扶持政策,抢抓机遇形成移民产业多模式、多层次格局,让南水北调移民群众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乡亲们日子越来越兴旺,芝麻开花节节高
山川形胜,楚风汉韵。这里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南阳。
南阳全市共有移民近40万人,占全省移民人数的五分之一,其中南水北调移民搬迁16.6万人,是河南省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移民的唯一迁出地和重要安置区。2011年6月,邹庄村因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搬迁至此。像这样的移民村,南阳共有90多个。
2021年5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走进邹庄村,看产业、听民声,并祝愿乡亲们日子越来越兴旺,芝麻开花节节高。习近平总书记的关怀和嘱托,激励着移民群众奋发图强,指引着邹庄村探索乡村全面振兴之路。
4年来,邹庄村党支部牵头成立淅川县掘井人农业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1036亩,整合移民后期扶持资金2600余万元,建起353个高标准果蔬种植大棚。仅此一项,村集体租赁收益每年达三四十万元,带动户均增收两万多元。
4年来,邹庄村深挖移民文化、红色文化和田园生态文化,打造“涌泉”“江山论”等15个红色旅游观光点位,形成集红色研学、农耕文化研学、农旅休闲于一体的“打卡”观光地。截至目前,邹庄村接待国内游客超过10万人次,村民端起了“绿饭碗”,吃上了“生态饭”。
4年来,当地以邹庄村为核心,联合周边3个村,成立大邹庄乡村振兴联合党总支,引领发展,整合各项资源。邹庄村成立九重镇江山文旅公司,吸引1000余人从事旅游管理、保洁、餐饮等工作,带动一系列文创产业和46家民宿发展;成立大邹庄劳务公司,带动周边2800余名群众就业。
如今的邹庄村,已成为集现代化农业产业园和红色旅游AAA级景区于一体的移民幸福家园。
“乡亲们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再也不用东奔西走。咱移民不但把日子过出了精气神,还带动周边群众一起增收致富。”邹会彦说,“习近平总书记最关心的就是咱老百姓的生活,我们在村里很幸福,这就是最好的回应。”
现在,邹会彦成了合作社里最忙活的人。作为村委会副主任,他每天奔波在田间地头,帮助乡亲们选育品种、采摘瓜果、拓宽销路。
“每年的瓜果丰收季也是旅游旺季,我们白天在大棚里忙,晚上还得招呼自家民宿,忙得像陀螺。”在邹庄村村口,村民王凤菊熟练地打包货物,乐呵呵地给记者算起一笔账——村里发展合作社后,她将家中7亩土地流转,又将空余房屋改造成民宿,闲时就在种植基地务工,“每亩地年租金800元,在基地务工,每天能挣80元,入股种植合作社,年底还有分红,每年收入六七万元不成问题。”
“4年时间,我们村集体收入从35万元到200多万元,真正实现了户户有产业、人人有活干,村民携手走上振兴路。”邹庄村驻村第一书记崔丽平自豪地说。
人民就是江山。邹庄村让发展成果惠及全村,不落一户、不落一人。在“江山论”广场,村里每季度组织一次的为老年人义务理发活动正在热闹举行。今年,邹庄村村集体出资为村民补贴合作医疗费用,投资20多万元建设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为村里老年人提供体检、午餐等便利。
10多年前,175户移民群众为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离开故土,来到这里。今天的他们,脸庞上洋溢着满意的笑容,以及对未来的憧憬与期望。
做好移民安置后续帮扶工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2021年5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淅川县考察南水北调移民村产业时强调,要继续做好移民安置后续帮扶工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种田务农、外出务工、发展新业态一起抓,多措并举畅通增收渠道,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
几年来,南阳市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创新发展飞地经济、物业经济、园区经济等模式,移民产业呈现系统性、多样性、长期性的特征。
5月9日上午,在机器轰鸣声中,朝着邓州市移民中心工作人员手指的方向看去,工人们正热火朝天施工,一栋栋标准化车间已现雏形。
邓州市是南阳市所辖县级市,也是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移民主要外迁安置区之一。2022年开始,当地整合利用移民后期扶持资金,规划设计总投资2.78亿元,打造占地87亩的南水北调移民产业园项目。
“项目建成后,每年可实现800余万元的租赁收益,园区产权和租赁收益都归29个南水北调丹江口水库移民社区所有。”邓州市南水北调工程运行保障中心主任陈秀善介绍。
在宛城区红泥湾镇清风岭村,为解决产业发展用地受限问题,当地创新探索“飞地经济”,协调使用邻近的小陈庄村村镇建设用地30亩,投入移民后期扶持资金720万元,建设食品加工产业园,引进企业,并把租金收益分成给清风岭村和小陈庄村。目前,清风岭村村集体每年增收26万元。
产业兴旺的背后,离不开项目和资金的撬动,离不开水利部和河南省的倾斜支持。
“河南省共有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16.6万人,全部为南阳群众,其中有10.05万人安置在本地。我们会始终牢记南阳群众所作的贡献。”河南省水利厅副厅长杜晓琳说。
这4年,水利部在南水北调水库移民后续发展上,持续加大倾斜支持力度,安排专门资金帮助解决问题,助力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完善。
这4年,河南省共计下达移民后期扶持项目资金81.21亿元,其中南阳市19.24亿元,占全省的23.69%。
这4年,南阳市优先将92个南水北调整建制移民村纳入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支持范畴,先后投资6.2亿元在89个移民村发展136个产业项目。
春夏之交,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放眼望去,绵延的水渠内一泓清水畅流北上。
“我们将不辜负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守护好一库碧水,不断增强移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掘井人’过上幸福美好生活。”南阳市南水北调工程运行保障中心主任王兴华说。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5年5月15日
责任编辑:陈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