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足球直播_篮球比分¥体育官网

图片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主办:188足球直播_篮球比分¥体育官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地方 > 河南

共创人水和谐共生的水利新图景

——访郑州大学水利与交通学院教授左其亭

发表时间:2025-10-29

  □本报记者 赵洪涛

  记者: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水利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发展,您对此怎样理解和认识?

  左其亭: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水利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成为世界水利大国,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我国水利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949年到1999年是“水利1.0”工程水利阶段,这个阶段的工作重心是建设工程,发展经济。当时国家百废待兴,需要通过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来满足农业灌溉、防洪等需求,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表现为“人为开发为主”的人水关系。

  2000年至2012年进入“水利2.0”资源水利阶段。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水资源的有限性和重要性,开始注重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保护,追求开发与保护水资源相协调的人水关系。此时更重视水的资源属性,以保护水资源、走人水和谐之路为水利发展目标。

  2013年到2020年是“水利3.0”生态水利阶段。我国步入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强调以建设生态文明为目标的水利建设,以保护水生态、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为主要特征,表现为“以保护生态为主导”的人水关系。

  2021年以来,我国水利发展进入“水利4.0”智慧水利阶段。这一阶段充分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和网络空间虚拟技术,使传统水利向智能化转型。有两个标志性事件,一是开启国家水网建设工作,二是开启数字孪生水利工作。

  2021年以来,水利部提出完善 “天空地水工”一体化监测感知体系,为水利领域各项指标的快速监测与信息通信技术应用奠定基础;数字孪生流域建设,为水利大数据传输与存储技术、网络空间虚拟技术应用奠定基础;数字孪生水网和数字孪生工程建设,为涉水相关智能决策、水调度快速生成与执行系统建设提供硬件支持。

  记者:对于水利未来发展的趋势,您有何看法?

  左其亭:我认为,“水利4.0”智慧水利阶段还将持续一段时间,预计到2036年将进入“水利5.0”阶段——共生水利阶段。“水利5.0”是基于当前水利发展趋势和未来需求提出的,其特点是以比较完善的水工程建设、生态水利建设、智慧技术应用为基础,以人水关系和谐共生为基本水情,开展综合性“大水利”工作。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实现人水关系和谐共生是水利发展追求的目标,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思想在水利事业中的重要体现。从人水关系演变趋势来看,随着人水关系的不断发展,必将进入人与水和谐共生阶段,这是人水关系演变的必然结果。经过前面几个阶段的递进式发展,我们已经完成水工程建设、生态水利建设、智慧化工程建设,为进入“水利 5.0”奠定了很好的基础。最后,形成综合性“大水利”的时机已经成熟,江河流域治理需要战略思维、系统思维,解决水问题需要多部门、多学科、多地区综合应对,水利部门的职能需要扩展,逐步形成“大水利”格局。

  记者:您提出的“水利5.0”新图景有怎样的描绘?

  左其亭:我对十年后的中国水利发展新图景充满期待。

  首先,形成水利相关的多层面和谐共生局面。包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水关系和谐共生、经济社会与生态用水和谐共生、经济社会各部门用水和谐共生、多水源多过程供水和谐共生。

  其次,达到水利有效支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流域绿色发展步入正轨,碳达峰目标实现,正积极走向碳中和目标,形成以高效节水节能为代表的现代化农业和工业产业结构。

  再次,建成比较完善的水利硬件支撑体系。包括国家水网、数字孪生流域、水旱灾害防御、河湖生态环境复苏、水利智能业务应用、智慧水利基础平台等建设工作基本完成。

  此外,实现江河流域的系统治理、综合治理。建成集水资源高效利用、水环境保护、水安全保障、水市场建设、水法律政策制度建设、水文化传承弘扬为一体的系统治理体系。

  最后,形成“大水利”行政与科技教育体系。形成综合处理水问题的多部门融合的“大水利”行政管理体系、多学科交叉“大水利”学科体系,培养具有多学科视野、文理交叉的综合素质人才。

  记者:面向水利事业发展的新阶段,您认为还需做好哪些准备,有哪些水利科技研究重点方向?

  左其亭:2025年到2035年的十年间,还处在“水利4.0”智慧水利阶段,但已开始准备进入“水利5.0”共生水利阶段。我们需要在多个方面做好准备,共创共享人水和谐的美好未来。

  首先是思想准备。未来共生水利工作趋于综合,与其他行业的界限趋于模糊,我们不能再“就水利论水利”,需要积极调整心态,适应“大水利”发展态势。

  其次是行政准备。共生水利表现为多层面和谐共生,不断走向涉水多部门、多学科、多系统和谐共生局面,逐步向工作内容综合性、行政管理综合性转变,形成“大水利”行政管理体系。

  然后是工程准备。在这十年间,要紧密推进大江大河治理、国家水网、水旱灾害防御、河湖生态环境复苏、农田水利等工程建设,提升传统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与建设队伍的能力,形成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团队和建设队伍,提早谋划向“一带一路”国家进行劳动力、科技、装备和产能的输送。

  还有技术准备。在研究生态水利、智慧水利相关技术的同时,积极做好共生水利相关的理论方法和关键技术研究。如重点研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键技术、江河流域系统治理和综合治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与水经济水产业水市场构建等,做好技术储备。

  最后是教育准备。水问题的解决需要多学科交叉,水利工程专业要关注新兴学科、多学科交叉学科。我们需要形成研究水问题的综合性交叉学科体系,在专业调整、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方面为未来水利事业的蓬勃发展做好准备。

  展望2035年,我认为水利科技重点研究方向可归结为“共生水利基础理论、技术集成与服务体系”,包括和谐共生水利理论体系与方法体系研究、人水和谐共生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研究、生态水利规划建设管理关键技术与应用研究、水利领域智慧技术集成研发与服务体系研究、面向人水和谐共生的水利工程建设技术研究,以及“大水利”发展的政策制度与运行管理研究等。

  来源:中国水利报

作者:赵洪涛
责任编辑: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