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补偿“资金池”助力
——海南赤田水库水质“逆袭”
□本报记者 彭怡 通讯员 余佳琪
水鸟成群,或振翅掠过如镜水面,或悠然停歇于岸边绿荫。在海南省赤田水库,随处可见这般景象。
赤田水库横跨三亚市海棠区与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坐落于藤桥河流域上游,肩负着供应三亚市城市饮用水供水量约55%的重任。从曾经的水质告急,到如今连续3年水质保持为优,赤田水库让三亚市与保亭县成为治水“好搭子”。赤田水库运行管理的故事,是两地携手开展流域综合治理、奏响生态发展协奏曲的生动写照。
走上协同攻坚新路径
三亚市三面环海,背靠群山,尽管年平均降水量高,但由于水库数量少、库容有限,大量降雨最终奔流入海。1994年,历经3年建设,赤田水库正式投入使用,总库容7710万立方米,成为三亚市重要的饮用水水源地。
行政区域的划分曾给赤田水库流域治理带来巨大挑战。地处上游的保亭县占赤田水库流域面积90%以上,因生态保护戴上发展“紧箍咒”;地处下游的三亚市城市饮用水依赖于此,苦于“隔界兴叹”,水质一度降至Ⅲ类,治理迫在眉睫。
一纸创新方案打破困局。2021年,海南省出台赤田水库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创新试点工作方案,三亚市和保亭县开启了新的“赤田之约”。
这项方案首创了水质、水量和行动3个维度的生态补偿机制,将补偿资金与水质目标、水量保障、治理行动刚性挂钩。省级财政出资3.3亿元、三亚市出资1.8亿元、保亭县出资0.9亿元,共同构成6亿元“资金池”,每个考核期的考核结果直接决定资金流向——水质越好,行动越实,补偿越多,赤田水库的水质“逆袭”之路开启。
“这是水质反演模型,能精准定位田滚河流域的磷流失高风险区,现在哪块田、哪条河出现问题,系统在发生问题后15分钟内就能预警。”在三亚市赤田水库供水灌溉工程管理处,技术人员指着屏幕上的流域三维地图介绍。如今在赤田水库,无人机对库区每小时巡航1次,14座自动监测站实时传回水库监测数据,卫星遥感则捕捉着库区周边植被变化,一套覆盖“天空地”的智慧监测网络正逐步完善。
在保亭县三道镇,热带水果红毛丹种植户林梦胜这样说起自己的经历:“3年前我家种植5亩红毛丹,光化肥就得投3000多元。雨水一冲,果子烂在地里,水也变浑了。”林梦胜说,现在政府每亩地补贴550元,还教农户用绿肥替代化肥,去年收入增加了57%。
变化的背后,是“成本共担、效益共享”机制的落地见效。首个考核期内,保亭县因生态保护成效显著获得5.16亿元补偿,三亚也获得0.84亿元用于下游治理。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打破了以往“各管一段”,使上下游真正成为利益共同体。通过双向激励,既让上游保护者得实惠,也让下游受益者尽责任。
绘就人水和谐新图景
赤田水库流域的治理成效,不仅体现在水质数据的提升上,更体现在沿岸百姓的生活变化中。
与2021年相比,2024年赤田水库取水口国控断面水质稳定提升至Ⅱ类,磷浓度下降17.4%,高锰酸盐指数下降3.3%,农业面源总磷输出负荷减少12.64%,优级断面比例跃升至85.7%,创下历史最佳水平。
绿色转型的背后,饱含着生态农业的全面推广和科技支撑的深度融合。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研究团队通过实施同位素溯源,精准解析了污染来源,为精准治污提供了“导航图”。
在保亭县红毛丹种植示范基地,“林—菌—药”循环模式让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实现双赢,每公顷土地经济效益增加超百万元。地处赤田水库流域下游的三亚市芒果种植基地,则通过测土配方和绿色防控,既实现了农药、化肥用量“双减”,又实现了果品甜度、价格“双增”。
水生态环境的改善直接提升了百姓的获得感。“以前住库区边上,房子漏雨,现在政府补贴了钱,住进新社区,我在芒果基地打工,月收入3000多元。”在三亚市海棠区南田居,搬迁户王桂兰的生活变迁是许多人的缩影。
赤田水库,滋养着两岸的土地和人民,见证了三亚市与保亭县协同共治、推进区域人水和谐的变迁,为跨区域生态治理提供了生动样本。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5年9月10日
责任编辑:孟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