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手发力”如何让黑土地新生
吉林省东辽县光华生态清洁小流域
□本报记者 迟诚 文/图
在吉林省的黑土地上,安北与光华两个小流域,一个从东辽河源头出发,一个从矿山修复起步,不约而同走出了一条生态与经济共生共荣的黑土地修复之路。
这两个小流域生态修复的故事里,藏着一个保护黑土地、治理水土流失的“共同密码”——“两手发力”。
“五道防线”引来两亿投资
东辽县安北村的清晨,潘淑艳的豆腐坊蒸汽缭绕,磨盘转动的声响里,混着东辽河水的潺潺声。“这水甜,磨出的豆腐自带香味。”她总爱这样和游客念叨。
这甘甜的水,来自东辽河源头的七口泉眼。东辽河从安北村发源,绵延450公里后与西辽河相汇,形成我国七大流域之一的辽河干流。
既要保护黑土地,又要守护大河源头,安北小流域被吉林省水利厅确定为全省重点治理工程,累计投入各类资金5932万元,实施东辽河源头生态修复、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侵蚀沟综合治理等一系列黑土地保护措施。
“生态林挡沙、经济林固土、缓坡地控肥、缓冲带滤污、生态岸净水。”东辽县水保站站长秦晶涛介绍,“我们用这‘五道防线’为黑土地和源头保护织就了一张生态防护网。”治理后的安北小流域水土保持率达97.2%,处处水清岸绿。
生态好了,也能“筑巢引凤”。
“第一次来,我就看中了这里的生态底子。”吉米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程楚星被这里的生态优势所吸引,累计投资近两亿元,建起8000多亩的中药材种植基地,配套建成关东地区第一座关药博物馆,并打造8座民宿,实现一二三产业的大联动。
捧起“绿饭碗”,吃上“生态饭”。产业发展带动安北村农民人均年收入从治理前的1.62万元提升至2.1万元。
“社会资本的投入,巩固和扩大了黑土地水土流失治理成果。”吉林省水利厅水土保持处相关负责人说,“企业参与成为建立黑土地水土保持循环链条的关键一环。”
今年4月,吉米公司以240.18万元购买安北小流域的生态产品,这是吉林省首单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交易,交易资金将用于安北村水土保持设施维护和水土流失治理。水土保持投入循环链条至此形成闭环。
“农民老板”30年“修成正果”
通化县光华镇的红松林里,王培军抚摸着碗口粗的树干,树皮上还留着当年栽树时的标记。“30年前,这里全是矿渣堆,下雨就往下滚石头。”
脚穿雨靴,头戴草帽,骑着电动车满山跑……被当地人称为“农民老板”的王培军,是光华小流域治理的“灵魂人物”。
1994年矿山闭矿后,光华镇留下30多处“生态疮疤”,黑土流失严重。王培军承包了一片矿山,挖坑、种树,却因缺乏规划设计和技术支撑屡屡受挫:水土流失依然严重,树苗好种不好活,雨水冲刷造成的侵蚀沟持续肆虐。
通化县水利水保部门主动上门服务——给项目:科学选址,选定光华小流域打造绿色产业型生态清洁小流域;给技术:指导矿山修复区、综合治理区、生态修复区分区精准施策;给支持:联合各部门和乡镇村组深度参与、协同配合……
“政府这么帮我,很受鼓舞,也有再投入的信心了!”从此以后,王培军的山水经济之路越走越顺畅。他先后投入4500万元治理水土流失,种下2万株红松和12万株中药材。如今,昔日矿坑变身为“花果山”,林草覆盖率从30%提高至87%,年保土量达1100吨。
“我每天5点起床,骑电动摩托车满园转。你看这红松已结松塔,药材还没采收已经被预订一空。”王培军的话语里满是欣慰和自豪,“我这里还常年雇用100多位当地农民当工人,每人每天180元,工资每日一结!”
“光华小流域治理,财政投入只有480万元,却撬动了近10倍的社会资本投入。”吉林省水利厅水土保持处相关负责人说,“我们正在全省推广这种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黑土地保护多元投入模式。”
黑土地上两个不同的小流域,走出了相似的发展路径——政府“有形之手”筑牢根基:规划、技术、项目,四两拨千斤;市场“无形之手”激活动能:投入、增值、再投入,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两手发力”之下,这片黑土地正在焕发新生。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5年7月18日
作者:迟诚
责任编辑: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