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_name}

图片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主办:{web_name}: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地方 > 江苏

“云上”建工厂 “数智”控枢纽

——科技赋能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建设

发表时间:2025-07-18

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钢筋智慧云工厂”数控钢筋笼滚焊机自动化生产线 本报记者 陈岭

  □本报通讯员 史晔 记者 程瀛 陈岭
  盛夏时节,江苏省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施工现场一派忙碌,建设者顶烈日、战高温,争分夺秒推进项目建设。

  作为淮河流域防洪体系的标志性、战略性工程,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于今年迎来全面建设高峰期。如何运用新技术攻克建设体量大、技术难度高、施工组织复杂等堵点问题?记者日前进行实地探访。

  “云工厂”:全过程智慧化建设

  淮安枢纽是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关键枢纽建筑物,也是目前亚洲最大的“水上立交”工程。

  在淮安枢纽的“钢筋智慧云工厂”,记者看到一条条钢筋被拉直、压弯、塑形,随后打上二维码被分送到施工现场不同部位……

  这座工厂占地4080平方米,拥有6条全自动化生产线,融合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及现代物流配送等先进技术,实现从原料入场、图纸智能翻样、平台分配设备自动化加工到制成品信息化配送等全过程数字化。

  “以前需要30多人的工作量,现在七八名工人就能完成,目前每天产量大概在200吨,一个月产能6000吨。”淮安枢纽工程项目经理蒋一波算了一笔经济账,“相比于传统工厂,每吨钢筋的加工综合成本降低30%,钢筋加工效率较传统工艺提升30%,损耗率降低1.5%。”

  在滨海枢纽混凝土智慧生产中心,工作人员收到指令后,在操作系统上轻点鼠标,自动化施工设备与机器人就开始工作。施工设备将来自洞庭湖的黄沙、鄱阳湖的石子、盐城的水泥等原料进行“调和”,强度不等的混凝土就被有序生产出来。投用至今,这里已生产30多万立方米混凝土,占滨海枢纽用量的40%。

  滨海枢纽项目经理肖强介绍:“其实,从外部采购混凝土要便宜些,但常规混凝土不一定适配工程需求,智慧生产中心可以根据工程实际情况生产出完全适配的混凝土,强度上更有保证,并且能实现24小时连续作业。”

  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全面引进智能建造技术,提升产品加工制作精度和质量可控程度,为工程高质量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智慧大脑”:全周期管理工程建设

  5月中旬,淮安枢纽大围封截渗墙竣工。此次完工的截渗墙成槽面积近10万平方米,最深槽段59米,相当于20层楼高,可有效阻隔地下水渗透,为枢纽主体工程施工创造关键条件。

  “我们通过数字孪生技术,有效保证了施工质量控制。”淮安枢纽工程项目副总工丁竹青告诉记者,在截渗墙施工中,作为“智慧大脑”的数字孪生系统,将复杂的建筑结构立体呈现、旋转剖析,让施工人员直观、清晰理解设计意图,真正做到“看得清、做得准”。

  在“智慧大脑”指挥下,淮安枢纽这座亚洲最大的“水上立交”攻克一个个水利建设难题——关键结构BIM(建筑信息模型)制作、可视化交付;引进整平机器人,实现无人自主运动及高精度施工;借助挖掘机引导系统,采用北斗高精度定位技术,引导机手作业,防止工作区域内欠挖或超挖;项目施工期间,通过无人机定期对工程进度进行跟踪观测……

  在滨海枢纽建设现场,项目部BIM中心主任徐永胜对北船闸土建部分进行“推演”。只见他在电脑上构建了一处施工现场的可视化立体模型图,钢管用量、混凝土用量等关键参数准确呈现。随后,他“登上”虚拟脚手架仔细探查每一处细节,在排除隐患并确认和原图纸完全匹配后,工作才算完成。

  “仅临时航道的北船闸土建部分图纸就有450余张,过去需要用小卡车去拉的‘海量’蓝图,如今都变成智慧管理系统里一个个可视化模型。”徐永胜介绍,正式施工前,施工模型根据现场实际的施工过程进行1:1模拟预演,可以让技术人员预判各种问题,并找出仅凭经验难以发现的隐患,从而保障施工安全和效率,降本增效。

  “智慧大脑”基于三维倾斜摄影、BIM技术等多种软件高效创建立体模型,通过对未来可能发生的情况进行精准预测和预演,相当于为水利工程先行穿上了一层“防护服”。尤其是当建筑物比较密集时,通过数字模型推演,可及时安排、调整工期,合理设计最佳方案,为工程建设方案比选、风险预判和应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智能工地”:全面应用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

  在滨海枢纽北船闸施工现场,700多个智能传感器如精密“神经元”般遍布建筑肌理。通过部署物联网传感器和智能监控设备,海量数据实时汇聚至指挥中枢,为工程建设和后期运行构筑起全天候的健康监测网络。

  “混凝土养护一直是我们头疼的难题。”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滨海枢纽安全监测项目负责人方绪顺介绍,“现在通过应变力计的实时数据,能够精确掌握混凝土内部应力变化。去年年底气温骤降,正是这些数据让团队及时采取相应养护措施,避免了混凝土开裂。”基于智慧工地现场物联网云平台,项目部对接施工现场智能传感器设备,三维可视化模型清晰显示着每个传感器的监测数据,实现施工现场的全面安全监督。

  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创新推广,不断提高施工管理的效率与质量。

  淮安枢纽工程场区地质情况复杂,面对厚砂层易塌孔风险,项目创新“物联网+BIM+AI”协同控制,自动纠偏抓斗与超声波测斜仪联动,垂直度控制精度达千分之一,远超行业千分之四的标准;在堤防工程智能管控上,通过构建三维动态模型,实时监测碾压厚度、速度、遍数,结合AI算法自动纠偏,压实度合格率提升至98%以上。

  混凝土作为建筑的“血肉”,在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中也被赋予“智能基因”。滨海枢纽研发出混凝土专用“空调”——大体积混凝土温度智能调控机,可对冷却循环水的温度、流速及流向进行全自动智能控制,全程无需人工干预,实现工作效率最大化。

  暮色中的淮河荡漾着鎏金波光,无人机群掠过热火朝天的施工现场,将工程全景实时传回指挥中心。从“治水”迈向“智水”,江苏将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提升水利建设管理效能的突破口,为传承千年的治水智慧注入新动能。淮水安澜的梦想正一步步照进现实。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5年7月18日

作者:史晔 程瀛 陈岭
责任编辑: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