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好科学防汛“耳目”“尖兵”
□记者 孟砚岷
入汛以来,宁夏极端天气多发频发,局地短历时强降雨时有发生,贺兰山东麓、清水河、苦水河、红柳沟、泾河、葫芦河等流域及黄河左右岸共132条沟道先后发生406场次洪水过程。面对复杂严峻的防汛形势,作为防汛的“耳目”和“尖兵”,宁夏回族自治区水文干部职工向雨而行、逆水冲锋,全力打赢暴雨洪水测报攻坚战。
防汛值班
坚守:水文人的江河之约
无论人烟稀少的深山,还是沟渠纵横的灌区,只要有水的地方,总能看见水文人的身影。
苏峪口水文站,是贺兰山东麓苏峪口沟把口站,也是守护首府银川和“葡萄长廊”防汛安全的“前哨”。苏峪口水文站因其位置特殊、作用突出,仍保持汛期驻站模式。刚刚进入四月,贺兰山上寒意未消,站长周愉就带着3名站员来到了水文站,这是他们连续驻站的第七年。从汛前准备到汛期防汛测报,他们以站为家,一住就是半年。
7月22日20时开始,贺兰山涧电闪雷鸣,暴雨如注,宁夏水文遥测平台各站点雨情数据直线飙升,沿山各沟道洪水接踵而至,这是宁夏贺兰山东麓罕见的暴雨洪水。
“汛情就是命令!”水文局高度重视、迅速响应,局领导及防汛测报应急领导小组成员等迅速到岗,开展水情会商,及时启动了Ⅰ级汛情响应,对贺兰山沿山各分局暴雨洪水测报工作进行了详细部署。水文干部职工迎难而上、不畏艰险,通过精准测报,为各级防汛部门科学部署防洪决策提供了及时准确的水文信息。洪水过后,苏峪口水文站职工来不及休整,第一时间投入暴雨洪水调查,及时掌握各沟道降水情况和洪水过程,分析梳理雨洪关系和洪水演进规律,整理完善相关技术资料,组织编制洪水调查报告,全面复盘总结“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测报工作,分析查找不足,积累实战经验。
实时监测报送沟道水情
创新:筑牢雨水情监测“智慧防线”
8月4日,受局地强降雨影响,苦水河发生洪水过程,郭家桥水文站实测洪峰流量420立方米每秒,为2007年以来最大洪水。站在钢桁架上的黄宁回忆起2007年测洪的场景依然记忆犹新:“当时我们测洪主要用浮标法,几个人在断面上跑前跑后,还要看水位、报汛、取沙,一场洪水测完,人也被雨水、汗水浸透了。”他感慨道:“如今大不相同了,安装了自动在线测流系统、自记雨量计水位计,坐在办公室打开系统,实时数据一目了然。”
2024年,宁夏实施大江大河水文监测系统及国家基本水文测站提档升级工程,总投资3044万元,完成了10处省界水文站、8处国家基本水位站、107处国家基本雨量站、水文应急机动测验队、水文业务系统升级改造,加强雷达、视频在线监测等新技术新装备在水文监测中的应用,提升了水文自动化、信息化及智能化监测能力。
水库矩阵建设及水雨情、水安全监测项目总投资1.4355亿元,对283座水库安装了变形、渗流压力、雨水情等安全监测设备,建立了自治区水库安全监测预警平台,初步实现水库运行管理数据信息的互联互通、在线分析、预报预警。“比如沈家河水库,现在就有40个‘耳目’紧紧把守着,水库坝体安全形态、水库上游来水等情况可实时掌握,不仅为水旱灾害防御、水库安全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更是水资源管理实现科学化、精准化的有力支撑。”自治区水文水资源监测预警中心负责人介绍。
预报:与洪水的分秒竞速
洪水面前,时间就是生命。水文人的战场,历来都是与洪水的赛跑。预报,是赢得这场比赛的“关键一招”。
宁夏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下垫面条件复杂,局地暴雨洪水多发,洪水预报一直都是一个难题。“结合国家洪水预报应用经验和自治区雨洪特点,创新自主研发暴雨洪水模型和短期洪水预报模型,根据气象降雨预报和实时降雨滚动开展洪水预报,对洪水发生时间、洪峰流量等进行定量预报,在今年汛期取得了良好应用效果。”水情科科长李聪敏说。
近来,宁夏水利厅系统梳理水文监测体系的薄弱环节,在固定监测站网的基础上,针对重点防洪区、监测空白区、重要水库等关键区域和流域防洪需求,提前设立76处应急监测点,构建了更加完善的监测体系。应用无人机等先进监测设备开展应急监测,扩大监测范围,及时掌握洪水动态,为水库调度和防汛决策提供更加全面、及时的数据支撑。
阴云如墨的天气里,中心机关水情会商室及各分局值班室内彻夜灯火通明,宛如暗夜中坚守的灯塔。“叮铃铃”的电话声此起彼伏,织成一张张密集的信息网络。入汛以来,宁夏水文中心依托科学完善的监测体系,干部职工勠力同心、闻汛而动,高效完成406场次洪水过程测报,为水旱灾害防御提供了强力支撑。开展28条沟道洪水定量预报41次,发送预警、预报、测报短信108万余条,为防汛调度赢得了宝贵时间。
当前宁夏仍处于汛期,防汛形势依然复杂,宁夏水利厅水文中心将牢记使命任务,坚决守好防汛测报“前沿阵地”,以实干担当筑牢守护塞上人民安全的水文防线。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25年9月8日
作者:孟砚岷
责任编辑: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