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绵竹市:一泓清水绘就“农文旅”共生新图景
□通讯员 周韵 王勇
水是乡村发展的血脉与灵魂。四川省绵竹市立足“因水而兴”发展理念,以水利工程为切入点,通过水系综合治理和环境改善,将农业生产、文化传承与旅游开发有机结合,构建起"水利+"农文旅融合发展新模式,为乡村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鲜活样板。
?泉润新生:映月泉畔的振兴画卷
盛夏的玉泉镇桂花村,动人的亲水画卷正徐徐展开:映月泉畔,孩童们的欢笑声伴着水花回荡;竹林茶舍里,游客们轻啜着泉水冲泡的香茗,品味着慢时光的闲适;"云里小坐·玉泉里"餐厅的落地窗前,年轻人们正用镜头定格着窗外的田园诗意。这个7月8日全新亮相的文旅项目,日均游客量突破8000人次,已成为绵竹旅游市场新“爆点”。
桂花村的蜕变藏着“以泉兴村”的智慧。作为天然泉水富集区,玉泉镇百余口泉眼中,桂花村占50余口,其中位于三峡移民安置区的映月泉更是以优质水质闻名。绵竹市水利局投入180余万元三峡后续项目资金,依托“天然水乡”美景提升三峡移民安置区人居环境,以“一口泉”撬动乡村农文旅融合发展。如今,移民安置区变成“网红”打卡地,移民直接参与农业产业和旅游经济发展,让泉水里的生机化作实实在在的收入,奏响了新时代和美乡村的蝶变乐章。
玉泉镇的创新实践生动展现了绵竹市“水利+”模式的深刻内涵:通过资源活化利用,将传统农业灌溉水源转型升级为集文化、旅游、休闲于一体的复合型资源;在保证水利功能的同时,巧妙植入观光游览、互动体验等现代服务功能;以水为纽带,带动周边餐饮民宿、特色零售等配套产业协同发展;通过创新机制设计,让当地群众成为项目建设的积极参与者和发展成果的直接受益者,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河湖蝶变:从防洪排涝到幸福升级
绵竹的水利转型画卷正在全域徐徐展开。新市镇两河口村因射水河、马尾河两河相聚而得名,过去饱受河道堵塞、垃圾围河等困扰,如今经过系统治理后,已蜕变为"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宜居示范村。
两河口村的蜕变始于河湖管护"解放模式"的试点实施。绵竹市水利局以该村雷家堰为示范点,统筹整合水利水电工程移民项目资金与河湖治理项目资金,重点实施水生态修复与乡村风貌提升工程,包括沿线风貌改造,新建景观路与人行桥,完善雷家堰护坡绿化等,着力解决农村河湖功能衰退、水环境恶化等突出问题。水清则村兴,两河口村在实现生态振兴的同时,以水文化赋能产业发展,通过打造新消费场景,构建起“生态建设-经济发展-农民受益”良性循环模式,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网红村”。
目光投向射水河流域,更见发展大格局。借着国家级幸福河湖建设东风,绵竹市水利局通过有机融合沿河水利工程、生态景观工程与周边环境及流域蕴含的特色水文化元素,串联起麓棠温泉、中国玫瑰谷、年俗村、年画村等景区景点,形成一幅农、水、文、旅融合发展的生态绿水观光画卷。这种以水系为脉络串联多元业态的创新实践,生动诠释了绵竹"水利+"战略下农文旅深度融合的发展智慧。
水脉共治:绵竹系统整合的智慧样本
绵竹市的水利项目之所以能够产生如此显著的效应,关键在于其系统思维和整体规划。与传统水利工程单一的功能定位不同,绵竹市水利局将水利建设纳入乡村振兴和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整体布局中,打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绵竹模式”。
白溪河村是白溪河的发源地,坐落于绵竹市西北部沿山地带,地处龙门山余脉。过去由于交通不便,尽管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却难以发展旅游业。绵竹市水利局在该村实施了花果白溪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通过将自然景观和水土保持工程有机结合,修复山水面貌,改善农居环境,丰富旅游业态,培育千亩果园,成功构建起"生态观光-农事体验-产品直销"的农旅融合产业链,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水润绵竹,泽被乡野。从单一的水利工程到多元的文旅融合,从传统的防洪排涝到现代的亲水休闲,绵竹市正以水为笔,绘就一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乡村振兴新画卷。在这里,每一处水利工程都是一处风景,每一条河流都是一条经济带,每一个泉眼都是一个文化符号。当水利工程邂逅生态美学,当基础设施融合文旅基因,乡村振兴的自然之道便水到渠成。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25年7月22日
作者:周韵 王勇
责任编辑:罗景月 宋雨恒(见习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