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_name}

图片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主办:{web_name}: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地方 > 四川

四川打赢多轮强降雨防御战

发表时间:2025-07-25

  □本报通讯员 罗玉文

  入汛以来,四川省先后遭遇多轮历史罕见强降雨。受强降雨影响,沱江、涪江等流域相继出现超警戒水位洪水,防汛形势严峻复杂。

  面对汛情“大考”,四川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通过科学调度、协同防御,成功抵御多轮强降雨及洪水过程,有力保障了江河安澜。

  发挥“大水调”机制优势——

  科学调度 乘势利导

  汛情就是命令,调度彰显担当。每轮强降雨来临前,四川省水利厅迅速启动应急响应,依托覆盖全省的两万余个雨水情监测站点,实时捕捉流域雨情、水情、汛情动态,精准预测洪水演进趋势。同时,充分发挥“大水调”机制优势,统筹调度紫坪铺、武都、亭子口、宝珠寺等大型水利枢纽工程,科学制定拦洪、削峰、错峰调度方案,最大限度释放水利工程防洪减灾效能。

  7月2日至5日,四川省遭遇今年入汛以来最强降雨考验。通过水利工程联合调度,绵阳、苍溪、昭化等地洪水水位有效降低1.5至5.2米,锦江水位下降1至2米,沿岸城区低洼区内涝积水深度减少0.3至0.5米,岷江、涪江、嘉陵江干流均未出现险情灾情。

  在都江堰,奔腾的岷江水巧妙经鱼嘴分流、飞沙堰泄洪。古堰智慧与现代科技协同发力,既保障了灌区灌溉需求,又将超标准洪水安全导入外江,彰显“乘势利导、因时制宜”的治水智慧。

  重点地区“点对点”调度——

  凝聚合力 守住底线

  “暴雨蓝色预警已发布,请立即转移!”接到预警后,雅安各县区、乡镇街道的应急广播同时响起。12小时内,1.7万多名群众在基层干部组织下有序撤离危险区域。这样的场景,在四川防汛一线时常上演。

  面对复杂汛情,四川坚持“一盘棋”统筹,水利、气象、自然资源、应急管理等部门密切协同,及时发布山洪灾害蓝色、黄色预警和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并针对重点地区开展“点对点”精准调度。各级各部门严格落实24小时值班值守制度,省级层面多次抽查市(州)、县(市、区)防汛防地灾责任单位及责任人履职情况,确保责任链条环环相扣。

  全省各地严格执行“三个避让”和“三个紧急撤离”要求,组织基层干部逐户排查、提前预警,做到“应转尽转、早转快转”。入汛以来累计转移73.16万人次,成功避免人员伤亡。

  依托“千里眼”捕捉动态——

  科技赋能 织密防线

  面对接续而来的防汛压力,全省各级防汛力量转入长效化、精细化防控阶段。通过部署水利测雨雷达等高科技监测设备,四川构建起“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推动雨水情监测从传统的“落地雨”追踪,向更具前瞻性的“云中雨”预警升级。

  目前,全省已建成36部测雨雷达。依托这些“千里眼”实时捕捉云层动态,不仅能精准预判降雨趋势,而且将洪水预见期延长1至2小时,显著提升灾害预警的时效性与准确性,为防汛指挥调度赢得了关键提前量。

  当前正值“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四川水利系统将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持续深化科技赋能,推动监测预报更精准、调度指挥更科学、应急保障更高效,全力筑牢主汛期防汛安全屏障。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5年7月25日

作者:罗玉文
责任编辑: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