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〇二五年,全国山洪灾害预警次数最多的省份,何以实现“零伤亡”——
四川山洪防御破局记
□本报记者 迟诚
看新装备如何“防得住、防得准”
建设73部测雨雷达监测“空中雨”
全国首批无人机空投雨量站监测“地面雨”
“三道防线”持续优化升级
“揭榜挂帅”效果初步显现
雅安市荥经县虎岗村的山顶,一座高25米的六边形雷达基站铁塔直插云霄。记者沿着陡峭的楼梯,登上相当于8层楼高的平台,一台白色矩形箱体的相控阵型X波段水利测雨雷达映入眼帘。
这是今年6月投用的测雨雷达,能监测半径45公里、垂直高度2公里范围内的液态水数据。
“这部雷达可对全县99.76%范围内的降水进行精细化实时监测,清晰锁定降水区域与强度演变。”荥经县水利局副局长姜红松介绍,“它对降水发生、发展探测非常灵敏,能捕捉到哪怕是刚形成的微弱降水信号,就像给天气系统做‘高清CT’。”
“我们在复盘历年重大山洪灾害时发现,灾害发生多有共性原因,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监测有盲区。”四川省水利厅防御处副处长朱锡松介绍,测雨雷达正是四川破解“监测难”的关键。
“很多山洪沟上游没有路、没有信号,传统雨量站根本建不进去,等下游发现洪水,已经来不及转移了。”四川水文水资源勘测中心水情预报处副处长常高松认为,水利测雨雷达监测成果是流域产汇流计算的“先手棋”,直接影响洪水预报预警的准确性。
围绕消灭“监测盲区”,四川今年投资7亿元,在青衣江、龙门山、大巴山三大暴雨区建设73部测雨雷达,形成1公里×1公里的全覆盖监测网络。
水利部防洪抗旱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钱峰介绍,四川已经成为全国测雨雷达数量最多、覆盖范围最广的省份。
四川今年新建成的73部测雨雷达中,有41部已在主汛期发挥关键作用——在“7·3”成都暴雨中,测雨雷达与卫星、雨量站、水文站联动,提前4小时发布预警,保障了中心城区安全无虞。
除了监测“空中雨”的测雨雷达,四川还研发出监测“地面雨”的“雨神-1号”无人机空投雨量站。
这是一种由太阳能供电,搭载雨量计、北斗定位与震动传感器的监测设备,可无人机空投,能在海拔3000米以上特别是小流域上游无人区布设。
“它不仅能测雨量,还能通过震动监测山洪泥石流演进。”“雨神-1号”研发团队项目带头人、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所长王暾介绍,按山洪的演进速度每秒10米、山洪沟长5公里来测算,这种雨量站至少能提前5~10分钟发出预警。
“雨神-1号”是全国首批可无人机空投的雨量站,今年8月已经在雅安市宝兴县、芦山县以及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市等地启用。
四川雨水情监测预报“三道防线”正在持续升级——
“卫星+雷达”监测大范围降雨,1.5万处雨量站加密地面观测,3000余个水文站跟踪河道水位变化。目前,这三道防线的数据已实现跨部门共享,形成“天空地”协同、“点线面”结合的监测网络。
“三道防线”的建设成果主要来自一项榜单。
2024年,四川启动科技赋能防灾减灾救灾“揭榜挂帅”,围绕打造韧性防灾体系,向全国顶尖产学研单位发出邀请,并提供最高可达1000万元的科研补助资金。其中四川省水利厅牵头开展的“监测能力”和“综合指挥决策能力”两项榜单,建设“卫星+雷达+地面站”全覆盖的监测网络就是其中的重要成果。
看新机制如何“压得实、落得细”
跨部门联防走向“化学融合”
“沟长制”实现整沟防御
“分级分类”保障精准转移
“3人1屋”“30123”落实“叫醒叫应”
10月17日18时,四川结束2025年省防汛防地质灾害联合值班值守。
四川的联合值班,指的是各级自然资源、应急管理部门安排人员到水利部门联合值守。今年从5月1日起,三部门联合值班长达170天。
在四川,山洪灾害和地质灾害往往相伴而生。
共生就要共防。在雅安市防汛指挥中心,记者看到工作人员通过“综合决策指挥平台”调取气象、水利、自然资源等多部门数据,AI(人工智能)算法自动优化预警模型,为每一条沟定制避险方案,各部门均可共享共用。目前该平台已在全省13个县试点应用。
“四川防灾减灾跨部门的沟通协作已经从‘物理合作’升级到‘化学融合’,形成1+1大于2的合力。”钱峰评价。
联防联控不仅体现在跨部门,还落实在上下游。
山洪灾害多发生在小流域,上下游、左右岸协同不足容易导致“一处受灾、全域被动”。为此,四川在雅安、甘孜等4市(自治州)的5761条山洪泥石流沟试点“沟长制”,落实2.1万名沟(点)长,负责小流域内山洪、地灾隐患的巡查与预警。
在荥经县水利局防汛值班室的大屏幕上,全市有危险的沟域清晰可见,每条沟的各级沟长姓名、电话也显示在相应的点位上,一旦发生预警,系统会自动叫应。
“有时我们这里还是大晴天,但是上游已经发生山洪了,如果没有沟域联防,我们就会很被动。”荥经县安靖乡大通桥村位于沟域下游,村级沟长魏洪罗说,“现在有了沟长制,上游出现风险时我也会收到预警,我们马上采取措施转移避险,实现上下游、左右岸联防联控。”
围绕“转移谁”的问题,四川实行“分级分类”管理,为风险区精准画像。四川在全国率先建立“定量+定性”双维度风险评价体系,将2.4万个危险区划分为“极高、高、中、低”四级,175个防治县分为“高、中、低”三类。
朱锡松举例,比如当暴雨红色预警发布时,极高风险区必须提前转移,高风险区同步做好准备,这样能更大程度上实现精准转移,避免“一刀切”式转移。
四川还建立“3人1屋”临灾处置机制和“30123”叫应叫醒机制,都是为了畅通基层山洪灾害转移避险“最后一米”。
责任链条落实到最小单元,映射的正是自上而下环环相扣的严密部署与强力推动。
四川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山洪灾害防御,省委书记、省长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深入山洪灾害易发区调研指导;分管省领导多次批示督战,提级调度指挥。省级层面完善顶层设计,出台《四川省山洪灾害防御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全省各部门协同发力、拧成一股绳,形成强大工作合力,构建从顶层到基层的全方位统筹保障。
四川用实践证明,只要找对方法,山洪不是“防不胜防”,而是“可防可控”。围绕精准转移避险开展一系列探索,四川为全国山洪防御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启示。
“山洪灾害大多发生在集雨面积200平方公里以下的区域,防洪工程较少。”四川省水利厅厅长董里表示,四川就是要通过科技创新和机制创新,赢得主动,创造主动。“实践证明,这条路子是符合实际的,也是行之有效的,我们将继续坚持、持续优化,坚决筑牢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防线!”董里语气坚定。
10月以来,四川又迎来几场降雨。一台台测雨雷达缓缓旋转,科研人员加紧攻关,各级沟长步履不停……空中“机械卫士”和地面“人工哨兵”各尽其职、通力合作,共同守护着巴蜀大地山谷里的炊烟与灯火。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5年10月28日
作者:迟诚
责任编辑:孟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