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李蕊
农业水网是国家水网的毛细血管和重要组成部分,灌区灌溉渠网则是农业水网的主要载体。广袤的鲁西大地,渠网交错,水系纵横,丝带般蜿蜒至农田、企业、水库、河湖,送去农业灌溉的“丰收水”、经济发展的“保障水”、百姓生活的“幸福水”、复苏河湖的“生态水”……一幅水网交织、粮丰民安的壮美画卷徐徐展开。
引黄抗旱,灌溉水网润田畴
粮满仓,天下安。山东聊城是产粮大市、典型的齐鲁粮仓,但资源性缺水问题严重。应运而生的位山灌区,在优化配置水资源、解决“十年九旱”、保障粮食安全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自1958年建成启用,经过多年的发展,位山灌区现有近300公里的骨干工程,2个沉沙区,另外有分干渠、支渠400余条,总长2000多公里,各类建筑物5000余座。”聊城市位山灌区管理服务中心党委书记、主任江崇海说,“我们正加紧实施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提升和完善水利基础设施体系,加快补齐短板和薄弱环节,积极构建高质量、高标准、强韧性的安全水网。”
今年春灌期间,位于位山灌区二干渠下游的山东高唐县清平镇的农民再次用上了充足的黄河水。
“原来清平分干引水闸,闸门窄,过水小,渠道内杂草丛生,阻水严重,最下游用上黄河水需要五六天。”位山灌区管理服务中心工程建设科科长题兴银说,“我们把清平分干改造项目纳入‘十四五’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改建引水闸,全断面硬化渠道,过水能力明显提升,现在黄河水只用2天就可以到达最下游,沿渠18个村庄4.5万亩农田的灌溉条件得以改善。”
清平分干改造只是位山灌区建设现代水网的一个缩影。灌区连年实施续建配套节水改造、现代化改造,引黄灌区农业节水工程等,累计衬砌渠道662.91公里,配套各类建筑物2215座,市管工程衬砌率达100%,干支渠计量率达100%,骨干渠道渠系水利用系数达92%,工程调控能力、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显著提高。
“随着循环更加畅通,水网建设的综合效益不断显现,但灌区干支发展还不平衡,末级渠系工程配套率相对较低,全域范围的水保障格局尚未形成。”江崇海表示,积极融入国家省级水网先导区建设实施大局,提高水安全保障能力,位山灌区从未停歇。
主动把握国家支持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机遇,高标准谋划、推进灌区全域渠系配套与现代化建设,将建设任务和工作重心下沉,向支级、末级渠系延伸,促进灌区干支渠整体提升,打造引、蓄、调、灌、排等高效协同的水网体系,让“大水网”下的“微循环”更灵活、更畅通。
水润沃野保粮丰,引黄灌溉惠民生。近年来,灌区年均粮食产量稳定在78亿斤以上。今年夏粮呈现单产、面积、总产“三增”态势,有望再创历史新高,灌区为聊城“吨半粮”产能提升作出突出贡献。
数字赋能,智慧水网守安澜
科技引领水之智变。位山灌区智慧调度中心,鼠标轻触间,一条条蓝色的数字渠道纵横交错,向四周延展;一座座水工建筑物接续呈现,如繁星点点。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24年12月9日
“目前灌区各级渠系、各类水工建筑物、监测站点、各类工程信息等实现一图览、一网管。通过全域感知网采集到的信息,源源不断传输至灌区‘数字驾驶舱’,经过分析运算为水资源优化调度提供决策依据。”位山灌区管理服务中心信息化科副科长梁以昌说。
从黄河到田间,源头活水如何高效配置,核心在于配水调度,“凭经验放水”转变为“按数据供水”,数字水网功不可没。
“我们搭建了需水预测模型、配水调度模型、水动力仿真模型等,不仅可以预测各示范区灌域的需水量、推荐灌溉日期,还能结合需水及黄河来水情况,分析渠系和闸群的水利拓扑关系,自动计算生成配水调度方案。”梁以昌介绍。
根据调度指令,基层工作人员只需轻点鼠标,黄河水就涌过缓缓抬起的闸门,一路奔腾向前。“过去接到指令,启闭闸门平均每次要半小时,现在用手机远程控制,两分钟内就能完成操作。”位山灌区管理服务中心周店管理所所长吴桂磊说,“此外,自动量测、智能整编系统的广泛应用,使测流时间节省50%以上,精度提高3%。”
指令传达网络化、工程调控自动化的实现,主要得益于位山灌区基础设施的持续完善。目前,247公里光缆覆盖骨干渠道全线,给信息传递“插上翅膀”,35处全自动测流设施、1182处水情监测站点、13处大型节制闸和39处支渠闸远程控制系统,将工作从现场移到指端,极大提高了管理效率。
“自从用了智能灌溉,每亩成本能比之前减少20元左右。”聊城市东昌府区韩集镇种粮大户王立浩感慨道。
与过去大水漫灌不同,如今浇地只需刷射频卡,黄河水经提水泵站提至低压管道,流入田间地头,每50米一个出水口,随用随取,降低成本、减少浪费的同时,供水效率提高20%。用水信息同步上传至灌区数字孪生平台,为配水计划动态调整提供数据支撑。
相当于水网连上互联网,灌渠变“云渠”。智慧水网如精密棋盘,有序且高效,灌区供用水管理实现由“粗放低效”向“节约集约”的转变,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显著提升,扩大灌溉面积10万亩。
绿色发展,生态水网惠民生
漫步在二干渠城区段堤防上,波光桥影、游鱼嬉戏,下棋、唱戏、扭秧歌……市民们的休闲文化生活与花香阵阵、绿树摇曳相互融合,美得恰如其分。
二干渠是位山灌区三条骨干渠道中唯一穿城而过的干渠,也是聊城市“五横六纵”骨干水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引黄清淤弃土造成渠道两侧淤沙堆积、高低不平,沿渠居民密集,垃圾乱弃,严重影响了城市环境和市民生活。
“我们对城区段全线进行生态改造和景观提升,建成‘以花堤、翠堤、福堤’等为主题的城市生态公园,打造出‘一段一特色、一处一景观’的滨水观光带,在保障二干渠输水功能的同时,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也得到提升。”市位山灌区管理服务中心党委委员、副主任杨玉广说。
位于灌区上游的沉沙池区,占地近3.5万亩,覆盖聊城市4个县(区)5个乡镇8万多群众。由于长期沉沙、清淤堆土,生态环境恶劣,生产生活条件差,曾是典型的因沙致贫区域。
为彻底改善沉沙池区的生态环境,让池区群众享受到“绿色福祉”,位山灌区统筹水林田草沙系统治理,推进池区生态恢复和改善,新建60.3公里道路、26座大中桥梁,续建7公里总干渠,建设防风固沙林、水土保持林,厚植池区生态底色,蹚出了一条“基础先行、治沙增绿、产业融合、百姓增收”的生态扶贫、助力振兴的特色路子。
“现在池区环境变好了,不仅粮食、蔬菜产量更高、质量更好,村民的致富路子也更广阔了,搞民宿、乡村采摘,生活的奔头更足了。”顾官屯镇莲湖新村党总支书记李尚龙高兴地说。
生态与水网共奏,如琴瑟和鸣。位山灌区始终坚持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水网建设全过程,以水网为纽带,联动水系资源要素,统筹推进水工程、水环境、水生态、水文化一体发展,建成以位山黄河公园为核心、以水利枢纽工程为节点、以骨干渠道生态绿廊为贯穿的连片景区,林草覆盖率达到95%以上,水质达到地表水Ⅱ类标准,震旦鸦雀、灰鹤、黑翅长脚鹬等纷纷在此安家,“国家水利风景区高质量发展标杆景区”使“水美位山”的底色越发鲜亮。
渠网与水网交织,引“活水”入画。灌区每年引入黄河水6000多万立方米,涵养东昌湖等水系生态,为城乡200万居民送去放心饮用水。湖、河、渠交相辉映,人、水、城和谐共生,成为聊城打造“清水绿岸、鱼翔浅底、文昌人和、活力繁荣”的幸福水网的生动典范。
大河泱泱,水脉绵长。新征程上,位山灌区将继续锚定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的目标,扎实做好治水、用水、兴水、护水文章,更好护佑沃野千里、滋养万物生长,更高水平保粮安、促发展、惠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