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足球直播_篮球比分¥体育官网

图片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主办:188足球直播_篮球比分¥体育官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地方 > 陕西

渭河岸畔歌声起 移民生活今胜昔

发表时间:2025-03-19
  □本报记者 张壮 文/图
  渭南市是陕西省的东大门,黄河经此东流出陕,流向下游河南。20世纪50年代,三门峡水库兴建。渭南是三门峡水库的主要淹没区之一,也是水库移民主要安置区。几十年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移民工作和扶持力度的不断加强,移民群众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今,这里已成为瓜果飘香的“金窝窝”,年产值上百亿元的冬枣、数十亿元的葡萄产业成为移民致富的“金果果”,移民群众“家家住新房、户户有产业”的梦想照进现实。
  “我们持续优化移民村基础设施,多元化、多渠道扶持移民产业发展,推动‘输血’扶持向‘造血’扶持转变。”渭南188足球直播_篮球比分¥体育官网:党组书记、局长原晓军说。渭南市水库移民,正在乡村全面振兴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渭南,地处黄河中游、关中平原东部,渭河在此汇入黄河。
  为保障下游数以亿计群众防洪安全,黄河上的第一个大型水利枢纽工程——三门峡水库开工建设。水库淹没区包括河南、山西、陕西三省11个县。其中,淹没区陕西部分位于渭南市大荔、华阴等4县境内。“迁一家,保千家”,当地群众发扬奉献精神,扎根新的土地。
  渭南市现拥有水库移民约52.4万人,占陕西省移民总人数的63%,其中三门峡水库移民占98%。面对一道道发展难题,渭南市寻求移民增收致富路径的脚步,从未停下。
  2006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完善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意见,决定通过移民直补和项目扶持两种方式,进一步促进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经济社会发展。
  这一惠及全国大中型水库移民的重大政策,给渭南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移民县(市、区)结合地理环境、优势产业及发展定位,布局各具特色的产业项目,渭南1432个移民村(社区)经济状况、人居环境得到质的提升,同时辐射带动了周边村创收增收。
  大荔县是三门峡库区最大的移民搬迁县,也是陕西最大的水库移民安置县。2000年,当地移民部门综合考虑土壤肥力、水源等因素,带领移民群众尝试种植耐旱、成活率高的红枣。次年,安仁镇小坡村在移民部门支持下,修建排水(碱)渠,引黄河水灌溉,将黄河滩近千亩盐碱地变为雪枣林。虽然土地肥沃了,雪枣产量上去了,但价格连续几年走低,当地移民生活仍未得到较大改善。
  2010年,当得知188足球直播_篮球比分¥体育官网:滨州市沾化区冬枣种植产量高、品质好、能致富,大荔县移民部门借助移民后扶项目,带领小坡村村民前去学习栽种技术,回来进行尝试,3年后,收益十分可观。
  随后,大荔县移民部门依托后扶资金,完善全县灌溉系统,修建运输道路,组织专家为移民群众培训冬枣栽种技术,开展电商培训,帮助移民拓展销售渠道,鼓励全县种植冬枣。大荔移民与冬枣的不解之缘,也由此开启。
  如今,在安仁镇移民有机冬枣现代科技产业园里,一眼望不到头的枣树,给园区移民群众每年每户带来10万元以上的收益。产业辐射带动全县发展冬枣42万亩,2024年总产量73万吨,总产值102亿元。
  “站在小坡向东看,远看水一片,近看全是碱,种啥啥不长,收入真可怜……”这首20多年前小坡村男女老少都会唱的歌谣,已被大多数人淡忘。取而代之的是脍炙人口的新歌谣:“站在小坡向东望,小坡一片新气象,万亩冬枣在展现,家家户户几十万……”现在的小坡村,凭借冬枣产业,人均收入从2012年的480元增加到现在的2万多元,移民群众家家户户住新房,腰包“鼓鼓”产业旺。
  “我们依托冬枣采摘,积极发展乡村旅游。村里开了民宿和饭店,修建了观光小火车轨道。产业好了,在外上学、务工的年轻人也都愿意回来发展。大家在移民中心的帮助下学习新技术,保障冬枣品质,日子一定会越过越红火!”小坡村村书记薛安全信心满满地说。
  同样是依托移民后扶项目,临渭区引进葡萄产业,从选种、育苗、销售等各个环节给予技术指导,打造百亩以上科技示范园50余个,葡萄产业面积达26万亩,年产值30多亿元,全区移民人均收入超1.9万元;华州区带领移民发展普罗旺斯番茄、阳光玫瑰葡萄种植,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市场广阔;蒲城县聚焦酥梨产业,帮助移民拓展销路,延长产业链……渭南大地上,各具特色的移民后扶产业发展势头正盛,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坚实支撑。
  “‘十四五’以来,全市累计投入移民后扶资金约21.23亿元,实施项目4228个,涵盖农田水利、村巷道路、美丽家园建设、产业开发等与移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项目,每一笔钱都用在了‘刀刃’上。”渭南市水土保持和移民工作中心主任马军杰说。
  渭河岸边,一条改善民生、共同富裕的移民高质量发展之路逐渐铺展开来。
  扶志加扶智,实现可持续发展
  “枝条要再往上放一些,等挂果后才能自然地靠在支架上。”“葡萄种植不能一味追求产量,否则来年果子品质肯定下降。”……3月12日,在位于临渭区下邽镇的渭南葡萄产业园种植大棚里,48岁的技术管理员杜勇正在讲解新品种葡萄种植要点。来自周边几个村的移民群众围站在两边,不时用纸笔记录着。
  临渭区有4.9万移民,下邽镇占了近四分之一。当地土壤具有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透气保水性能好等优点,适宜葡萄种植。相较于小麦、苹果等作物,葡萄利润虽高,但对种植技术、资金投入成本要求也更高。当地很多移民虽有心栽种,但由于缺乏技术指导,大都望而却步。
  “2009年,我们区建起占地5000亩的渭南葡萄产业园,专注于研究葡萄种植技术以及相关产品研发。产业园不仅吸纳移民就业,还带动了周边4个移民村发展葡萄种植800余亩,辐射带动全区移民种植葡萄1万余亩。”临渭区水土保持和移民工作中心副书记张施政说。
  为推动全区更多移民掌握葡萄种植技术,渭南葡萄产业园深化飞鸟架、三带整枝、避雨栽培、水肥一体化节水灌溉等技术应用,增加对移民的技术培训频次,涵盖周边更多乡镇移民。截至目前,园区已发展专业种植户5千人以上。
  同一天,在陕西有色金属技工学校操作间内,华州区水土保持和移民工作中心针对移民开展的电焊技能培训,也在电光火石中紧张有序地进行着。
  据该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渭南市以农业种植为主,拖拉机、收割机等农机产品使用量大,电焊、机械维修等岗位相对较多。因地制宜开展相关技能培训,能够帮助移民更好就业。
  “我以前也做过电焊工,但没有受过专业培训,只能打打零工。去年3月,在这里培训后拿到证书,工资比之前翻了一倍。”柳枝镇东新庄村移民蒙明激动地说,他今天专门赶过来给新学员加油打气,“区里每年都举办好几期技能培训,给符合条件的移民免费培训20天,真正教会了我们赚钱的本领。”
  合阳县针对移民群众提出的羊肚菌种植等新型产业相关问题,邀请专家和老师面对面答疑解惑;大荔县连续4年聘请高校专家、农技人员,培训移民冬枣种植管理技术5000余人次;韩城市邀请民间锣鼓表演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民间艺术家培训授课,让移民通过锣鼓表演增加收入……
  通过扶志加扶智,渭南移民群众真正成为了田地里的“专家”、技术上的能人,脚下的致富路更宽、更远、更加平坦。
  “建设移民美丽家园,不只是村容村貌的改善,更重要的是增长移民劳动技能,增强移民内生发展动力,为移民户就业创业、增加工资性收入提供帮助。”陕西省水利厅工程移民处处长陈建平说。
  果蔬大棚里,有了新技术的加持,作物长势良好,新一年的丰收在望;帮扶车间内,越来越多年轻面孔持证上岗,机器链条上输送的是货物,留住的是乡愁。渭河岸边,一首乡村全面振兴的赞歌已经唱响。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5年3月18日

责任编辑: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