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六项机制”守护黄河安澜
□本报记者 李博远
深秋时节,黄河流域凉意渐浓。在孟州黄河河务局化工控导工程,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六项机制”提质增效调研观摩现场,一场别开生面的安全生产文艺巡演正在上演。歌曲、情景剧、三句半、魔术、快板等节目轮番登场,生动演绎着水利安全生产风险管控“六项机制”的黄河实践。
以制度建设筑牢安全防线
回顾黄委安全生产工作历程,其组织体系建设脉络清晰可见:从2010年成立安全监督局,到2024年调整部门职责、强化安全监管,十余年间,黄委逐步构建起覆盖4.18万职工、140多个水文站、588处河道整治工程的四级管理体系,实现安全责任层层传导、无缝衔接。
“讲安全就是讲政治,抓安全就是抓大事。”黄委党组明确提出。
今年以来,黄委已召开安全生产委员会扩大会议1次、专题会6次,研究推进重点工作。全体委领导带队开展全覆盖检查,并将“六项机制”建设纳入政治监督清单,以高位部署为安全生产“导航”。
在山东黄河河务局马扎子安全生产科普中心,一场独具特色的“隐患查找”体验正在进行。3300平方米的空间内,“习语”学习区、“六项机制”宣传区、安全体验区功能分明。6幅职工自绘的漫画暗藏“消防通道堵塞”“根石探摸未系安全带”等细节。
这里不仅是宣教阵地,更是“六项机制”落地落实的生动课堂——借助VR(虚拟现实技术)体验、模拟火灾试验台等230平方米沉浸式设备,抽象的安全规范转化为可感知的实战场景,推动“全员都是安全员”理念深入人心。
“安全生产是底线、是红线,更是生命线。建设马扎子安全生产科普中心,就是要把‘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和安全生产‘六项机制’从文件上落到地面上、刻进脑子里。”站在科普中心入口处,高青黄河河务局局长吴国胜指着体验中心中央一块寓意“责任重于泰山”的泰山景观石介绍道。
以技术创新激活安全动能
数字赋能,是黄委推进“六项机制”的另一重要举措。在孟州黄河河务局,孟州黄河保护治理现代化综合管理平台的屏幕上,雨情、水情、视频数据实时更新,右侧告警模块闪烁着最新预警信息。
“以前汛期巡查,职工要冒雨涉水观测水位,现在远程监测水尺直接回传数据,安全又高效。”孟州黄河河务局第一班组第一班长李文洁演示智能语音警示劝离系统,当演习人员进入涉水电子围栏时,红外设备立即触发语音播报和爆闪灯,值班人员可远程喊话劝离。
“我们还为智能巡检无人机加装了数据传输模块,进行巡检作业时,无人机画面可以实时传输回监控室,为快速决策提供依据。”孟州黄河河务局职工张龙飞介绍。
在开封黄河河务局,一块“石头”成为“六项机制”中风险监测预警机制落地的重要载体。
站在开封黑岗口险工,汹涌的黄河水面下,险情随时可能发生。“一旦监测到险情,‘智能石头’会迅速做出反应,将相关信息推送至预警系统,搭配无人机飞检,实现‘险情发现—定位—处置’闭环管理。”河南黄河河务局信息中心职工甘天辰介绍。
“智能石头”的诞生,背后是研发团队十年磨一剑的坚持。从2013年攻关遇挫,到2019年组建团队突破无线传输、防水保温等技术难题,历经四代迭代,如今这颗“石头”已在黄河河南段171道坝垛、1962个监测点上岗,汛期累计发出预警456次,准确监测险情35坝次。它不仅解放了人力,更把安全隐患掐灭在萌芽状态,成为跨流域安全监测的“利器”。
从机关制度完善,到山东河务局的科普阵地创新,再到河南河务局的数字监测突破,黄委始终以水利安全生产风险管控“六项机制”为核心抓手,层层压实责任、创新实践路径,逐步织就起一张“科技赋能、全员参与、全程管控”的安全生产防护网。
这场安全生产治理变革,不仅为黄河流域水利工程建设、运行管理、水文监测等领域筑起安全屏障,更以制度与科技融合、教育与实践并重的探索,为全国水利行业安全生产工作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黄河经验”,为推动水利安全生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注入了强劲动力。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5年10月30日
作者:李博远
责任编辑:孟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