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复苏的幸福共鸣
2025年春季西辽河生态补水调度期间,内蒙古自治区开鲁县麦新镇西辽河枢纽成为候鸟的乐园。 本报通讯员 吴凌春 摄
□本报记者 李海川
西辽河位于辽河上游,蜿蜒于我国东北地区西部。这条由西拉木伦河与老哈河交汇而成的大河,虽不似长江黄河般壮阔,却在华夏文明的星图中镌刻出不可替代的坐标——它是孕育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是维系区域生态命脉的关键纽带,是沿岸百姓世代依存的“母亲河”。
4月10日10时,一个值得铭记的时刻:西辽河干流水头到达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教来河口,与下游河道的水体“握手相遇”,宣告断流27年的西辽河干流首次实现全线过流。
当奔流的河水重新润泽大地,那些与河流血脉相连的人们,迎来了怎样的情感共鸣?
“母亲河的复苏重现了‘文化河流’的精神内涵”
今年春天,听到西辽河干流全线过流的喜讯,西辽河文明研究专家工作站首席专家张铁男心潮澎湃。作为土生土长的通辽人,这位深耕西辽河文化数十年的学者,对西辽河的情感早已融入血液。
而上一次让张铁男如此激动的时刻发生在2018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公布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成果:距今5800年前后,黄河、长江中下游以及西辽河等区域出现了文明起源迹象。据此,西辽河文明与黄河文明、长江文明并称为中华文明三大源头。
自己的家乡成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张铁男倍感自豪。20多年来,张铁男持续关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围绕西辽河地区历史文化,开展了大量调查研究,梳理西辽河区域文化演进路径,致力于建构区域历史基本框架。
“纵观西辽河区域文明演进路径,它始终贯穿于中国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年文明史中,是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结构中重要的一元。”张铁男说。
在他的眼中,西辽河流域是“文明太阳升起的地方”,孕育了小河西文化、红山文化等史前文化,承载着沿岸世代生民的文化基因;是“多民族共创中华的活标本”,游牧文化、农耕文化、渔猎文化在此交流融合,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早期实践……
1998年汛后,由于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曾奔流不息的西辽河陷入断流之殇,草场沙化、湖泊湿地萎缩。在张铁男看来,沿岸居民世代依河而居,西辽河断流不仅影响了生态环境,还影响了人们的文化记忆。“西辽河的断流让母亲河的概念逐渐淡化了。”张铁男唏嘘不已。
转机出现在2020年。水利部会同内蒙古自治区加强流域水资源统一调度和管控,实施春夏季生态补水,严格河道和库区管理,依法清理乱占、乱采、乱堆、乱建问题,全面强化节水和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严格流域取用水总量控制。
在各方连续多年的协同努力下,西辽河干流有水河段逐年延长,母亲河重获新生。
“流动的河水连接了‘水脉’,也接续了‘文脉’。”张铁男说,“河流不仅是自然的馈赠,也是文化的载体。母亲河的复苏重现了‘文化河流’的精神内涵,将助力西辽河文明的保护、研究与传承,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
“西辽河是我生命的源泉”
同样被西辽河复苏深深触动的,还有一位74岁的“追水人”。
他叫王金,是当地有名的摄影师,出生于通辽市开鲁县,距离西辽河不到1公里的小村庄。在他的儿时记忆里,每逢初春冰雪消融和夏日汛期来临,西辽河宽阔的河道波涛汹涌,奔腾不停。
“我喝着西辽河的水长大,可以说西辽河是我生命的源泉。”这片承载了快乐童年和青春时光的故土,一直让王金感怀难忘。
自2020年起,王金背着相机,沿着西辽河的源头溪流,跨越河北、吉林、辽宁、内蒙古4个省(自治区),深入到27个市县(旗)区,拍摄西辽河流域的人文地理,用照片讲述西辽河的前世今生。在得知水利部门实施西辽河母亲河复苏行动后,王金更是密切关注,追着水头记录西辽河生态补水的过程。
“拍摄期间,遇到过下游找不到河道具体位置的情况,或已干涸沙化,或被误作耕地种上了玉米等庄稼。”回忆起拍摄时的艰辛,王金十分感慨。
4月10日西辽河干流实现全线过流时,这位年逾七旬的老人正在现场,用镜头记录下这激动人心的一刻。“感觉内心深处的某种缺失,被流淌的河水填满了。”王金深情地说。
在王金的镜头下,水流过处,生机复现——天鹅、大雁等候鸟翔集于大河之上休憩觅食,曾经春季沙尘飞扬的河床长出新绿,蜿蜒的西辽河与蓝天白云交相辉映,像一条玉带延伸至远方;开鲁县一户人家拉出搁置多年的船,在西辽河上重新起航……
据初步调查,2024年通辽市地下水水位平均值较2020年回升了0.55米,水生生物多样性逐步恢复,土地沙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
“只要身体允许,我还要拍西辽河。”王金表示,他将继续全面记录河流的“生命轨迹”,让更多人看到,一条大河复苏背后的付出和努力。
“有了水,家乡在变好”
“好开心好高兴啊,20多年没来水了,我的孙女10岁了都没见过西辽河的水。”今年春季西辽河生态补水调度期间,看着潺潺流动的河水,66岁的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门达镇太平村村民刘凤清难掩激动和兴奋,他拉着孙女的手说,“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常在河里游泳呢。”经过涤荡沉淀的西辽河水变得清亮,映照出刘凤清和孙女的笑颜。
说话间,刘凤清的女儿刘广辉牵着6岁的小女儿走了过来,刘凤清笑着对记者说:“我们祖孙三代4个人都来看水了。”
40岁的刘广辉从小在西辽河边长大,回忆起儿时的景象,她笑眼弯弯:“小时候,西辽河在我眼中就是‘汪洋大海’,我们经常在河边玩耍,河里捉鱼摸虾游泳的人特别多。”
刘广辉清晰地记得孩童嬉戏水边、渔人垂钓岸边的美好画面。看着奔涌的河水,她说感觉童年又回来了。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刘广辉表示要带学生们来河边看水,让他们感受大自然的生机。
在和刘广辉交谈过程中,河边响起阵阵鞭炮声。刘广辉说,这是村民在自发庆祝西辽河来水了。
重新流淌的西辽河水唤醒了沿岸群众的过往记忆,点亮了流域人民的幸福生活。
58岁的通辽群众冯丽雯在云南游玩时,听说西辽河来水了,归心似箭,回到通辽第一时间来到辽河公园看水。晚上,冯丽雯在朋友圈发布了一条短视频,视频里的她笑容粲然,身旁的西辽河水面波光粼粼,并配文:“我和久违的西辽河有个约定……”
“有水就有财,水能造福百姓。”“有了水,家乡在变好。”“心情舒畅,感觉空气都湿润了。”“这水一来太好了,特别亲切!”……西辽河生态补水期间,一句句盼水、念水的质朴心声,一张张亲水、乐水的幸福笑脸,交织成西辽河畔人水和谐共生的动人图景。
当河水重新奔流,人们心里的河也在流淌。孕育了一片片壮美辽阔、点亮了一盏盏两岸灯火的西辽河,继续上演造福两岸百姓的多彩故事。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5年5月20日
作者:李海川
责任编辑:王瑜 王景宣(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