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江源综合科学考察启航
□记者 郑浩伟 李博远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通天河是唐僧师徒四人取经的重要一关,在藏语中,通天河被称作“治曲”,寓意滋养万物、孕育生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
在现实世界里,通天河是长江源头的干流河段,自长江南源当曲与正源沱沱河汇合的囊极巴陇起,至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结古镇巴塘河口为止。河如其名,地处高寒之地,拥有重要的生态价值。
今天,通天河又承载了一个新的“身份”——长江科学院2025年江源综合科学考察第一站。沿着通天河畔的公路驱车而上,能看到蜿蜒的河道,能听到滔滔的水声。不一会儿,车队抵达了直门达水文站,这座水文站在巴塘河口上游不远,扼守着长江源头干流出口。
“江源综合科学考察,是长江科学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护‘中华水塔’的重要指示精神,践行长江保护法和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江河保护治理的意见》的重要实践。”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副院长姚仕明向记者介绍,“我们在历年科学考察基础上,今年还联合了南水北调水网研究公司、新华通讯社湖北分社、{web_name}:等单位,共同组建起这支多学科科考队。”
就在姚仕明进行介绍的同时,来自长江科学院各研究所的科考队员们已经在进行着一系列准备工作。手持雷达电波流速仪、土壤温度湿度检测仪器、水土流失调查无人机、多参数水质分析仪等先进科学装备逐一亮相,救生衣、雨靴、采样铲、采样器(袋、瓶)、环刀等专业仪器已经到了科考队员们手中,有条不紊的场景映射出的是每一位科考队员对本次科学考察任务的重视与负责。然而,他们明明是刚从湖北武汉飞抵青海玉树,他们用守护江河的赤子之心克服跨越3600米海拔差带来的不适感。
科考队员在通天河采集水样 记者 郑浩伟 摄
不一会儿,通天河畔成了专家学者大展身手、各显灵通的场所。河流研究所的队员手持采样铲在河道边采集砂土样品;水资源综合利用研究所的队员从通天河中采集水样以测定相应物化特性;水土保持研究所的队员操作无人机从空中“俯查”植被生态与水土流失状况……
在此期间,流域水环境研究所的队员用特制的渔网在通天河中反复“打捞”的身影,吸引了记者的注意。
科考队员用手指了指,引导记者去发现隐藏其中的“小鱼”。这种鱼属裂腹鱼类,是青藏高原上的一个特殊类群,它们见证了数百万年以来青藏高原的不断隆升,在青藏高原沧海桑田环境变迁过程中不断繁衍演化至今,成为青藏高原鱼类区系的主体之一。
科考队员开展鱼类生态监测 记者 郑浩伟 摄
通天河直门达断面的观测任务完成,标志着本次科学考察的第一站成功“打卡”完毕,也意味着为期9天的江源综合科学考察顺利开启。未来,科学考察队伍还将针对长江正源沱沱河、南源当曲、北源楚玛尔河和澜沧江源开展科学考察,考察内容包括水文、泥沙、河道河势、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水土流失、冰川冻土、地形地貌等,全面深入了解三江源区生态环境状况。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25年7月28日
作者:郑浩伟 李博远
责任编辑: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