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海:水土保持美山川富百姓
|
|
|
山高坡陡,涧沟众多,水土流失,是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西山乡昔日的状况。通过小流域综合治理,如今这里山变绿了,水变清了,地变肥了,人变富了。 青海省是一个山大沟深、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地区,农田难以灌溉,群众生活贫困。恶劣的生态环境,制约着经济社会发展,制约着群众脱贫致富。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恢复生态、重塑家园,是不二选择。 近年来,青海省以实施生态立省战略为重点,以增强全民水土保持意识、促进水生态文明建设为目标,以预防保护和综合治理为主线,先后实施了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三江源区预防保护工程、淤地坝坝系建设工程、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建设、长岭沟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建设、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建设等一大批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重点项目,投资力度、覆盖范围、预期效果,达到历史高水平。 2008年至2012年,青海全省共投入各类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资金5.86亿元,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777.9平方公里;推进了西宁火烧沟等11条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以及互助、同仁的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建设;建设水保治沟骨干坝51座,中小型淤地坝85座;审批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189项,全省开发建设项目投入水土保持方案资金9.74亿元,恢复治理面积97.58平方公里,使建设大美青海有了良好生态基础。 每至夏季,从西宁市东大门杨沟湾至湟中阴山堂,在绵延20多公里的大南山上远望,整个山梁沟岔郁郁葱葱,不仅牢牢固住了水土,也为荒芜的大南山增添了秀美之色。互助、同仁两个县的坡耕地综合治理,形成了“梯田+科技+地膜+农作物”的浅山区农业发展模式。三江源头实施退牧还草工程以来,已累计退牧还草2620万亩,植被覆盖度提高23%,水源涵养功能得到有效提升,玛多县千湖景象再现。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13年3月22日
|
|
孙爱霞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