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记者王春夏 王玉泉报道:
乌云,笼罩着整个淮河流域。
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6月29日到7月9日,强降雨带在安徽省淮河流域及河南淮河干流、洪汝河流域不断徘徊。沿淮淮北地区最大7天平均降雨304毫米,大于2003年的282.5毫米;最大1天面雨量138毫米,居历史第一位。
超设防水位!超警戒水位!超保证水位!洪水,从桐柏山区和大别山区相继俯冲而下,加上沿途洪水的汇入,量大、峰高、浪急,直奔地势平缓的淮河干流,水位不断刷新,淮河发生了1954年以来的流域性大洪水。
四级响应!三级响应!二级响应!从7月4日到9日,短短的5天里,安徽省防指两次上调防汛应急预案响应级别,12日更是将防汛应急预案响应级别提高到一级的最高级别。其间的7月10日,省防指还宣布淮河流域进入紧急防汛期。
一场1954年以来的淮河全流域大洪水发生了,一场给洪水安排出路的防控战、调度战打响了……
蚌埠闸预泄降底水
围绕2007年淮河防汛的总调度,其实早在5月就开始了。尽管多方预测,今年的防汛重点在长江中下游,但5月9日召开的安徽省防汛抗旱工作会议上,省委、省政府还是对淮河的防汛作了部署。会议指出,淮河正在治理中,在建工程多,防洪体系相对脆弱,虽然气象预报淮河流域偏旱,但天气变化的不确定因素很多,淮河流域防汛同样不能忽视。会议要求各地、各部门,立足于“防大汛、抗大灾”,加强组织领导,认真实行行政首长责任制,细致周密做好各项防汛抗旱准备工作,努力夺取今年防汛抗旱的新胜利。
在此前后,安徽省认真落实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主的各项防汛责任制,积极筹措防汛物资、器材,全力做好今年防汛准备工作。
盛夏的6月, 安徽省淮河流域旱象初显, 淮河水位较常年同期偏低。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安徽省防指认真分析了水文预报资料,果断决策,于6月24日开启蚌埠闸预泄淮河底水,比王家坝起涨水位提前了6天时间。此举使得淮河干流的底水和来水下泄了15亿立方米,相当于此后蒙洼、姜唐湖蓄洪总量的3倍多,为后续的淮河防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省防指还抓住淮河干流第一次洪水尚未到来的时机,调度淮北地区各支流控制闸抢排涝水,避免了涝水与淮河干流客水雍加而抬高淮河水位。
王家坝斩首削洪峰
降水云团,强暴雨,大洪水,一切都在各级防汛指挥专家的视线之中。
虽然暴雨发生之前即准备了防洪预案,但淮河上游山高坡陡的地理特点还是让淮河洪峰平添了猝不及防的色彩。地处上中游承接点的王家坝水位迅速攀升,6月30日王家坝水位从20.51米起涨;7月3日19时36分,王家坝站水位突破警戒水位27.50米,仅仅3天时间就上涨了近7米。其后,在形成28.38米的洪峰水位后,一度缓缓回落。受上游来水及区域降雨影响,8日0时后,王家坝水位自28.16米止落回涨。
7月10日8时整,王家坝水位陡涨至29.22米,并且继续上涨,接近于国务院批准的《淮河防御洪水方案》王家坝超过29.3米保证水位的的分洪条件。淮河防汛进入了紧急关头。
此前一天,安徽省防指下发通知,要求在阜阳市在10日10时以前做好蒙洼蓄洪区的运用准备。7月10日10时前,阜阳市、阜南县组织人员加强蒙洼保庄圩、蒙洼圈堤防守,加大巡查力度,确保堤防安全。同时,完成“拉网式”检查,将蒙洼蓄洪区内人员全部撤到安全庄台和保庄圩内。公安部门封闭所有交通路口,蒙洼蓄洪区内所有转移人员一律不得擅自返回,确保在蓄洪过程中人员安全。
7月10日10时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国家防总总指挥回良玉主持召开紧急办公会,国家防总、淮河防总、安徽省防指、河南省防指、江苏省防指通过异地会商系统进行淮河防汛紧急会商。
随着远程视频镜头的推移,王家坝水位变化清晰可见,很快达到了29.30米的保证水位。
11时整,回良玉副总理果断决策:综合各方情况,决定启用蒙洼蓄洪区蓄洪。安徽省委常委、副省长赵树丛代表安徽省委、省政府表态,坚决服从国家防总的统一部署。
11时5分,国家防总副总指挥、水利部部长陈雷下达启用濛洼蓄洪区的命令。
在人民群众安全转移的情况下,12时28分,安徽省防指命令开启淮河王家坝闸,这是王家坝建成以来第15次开闸泄洪。洪水滔滔,汹涌着奔向濛洼蓄洪区。
在王家坝闸门徐徐启动后,水位的数字还在被不断刷新,7月11日4时,淮河干流王家坝出现今年第二次洪峰水位29.59米,超过2003年的最高水位29.41米,这个数字在持续了4个小时后开始下降。此后,王家坝水位开始缓慢回落。
削峰的效果是明显的,到7月12日4时,王家坝水位回落至29.29米,低于保证水位。大大减轻了淮河上游河南段的防汛压力,对保护干流大堤起到了显著作用。如果不分洪,王家坝水位将达29.8米左右。
为保留蒙洼蓄洪区的蓄洪库容,迎战可能发生的更大洪水,蒙洼蓄洪区在蓄洪2.5亿立方米达到蓄洪效果后,王家坝闸于7月12日关闭。
正阳关激战巧运筹
古称“七十二水”归正阳。正阳关水位的高低,是淮河中游防汛形势的重要标志,也是反映淮北大堤防守难易程度的重要指标,其一旦超过26.5米的保证水位,也就是超过淮北大堤等主要堤防的设计标准,必将增大淮河中游防御洪水的压力。
连日的强降雨致使淮河干流、大别山区史河以及淮河北部颍河等支流洪水来势迅猛。7月10日,淮河干流润河集站过洪流量5720立方米每秒,史河蒋家集出现3150立方米每秒的洪峰流量(比2003年多550立方米每秒),颍河下泄流量1720立方米每秒,三股洪水以及区间来水向正阳关汇集。正阳关水位以每小时3~5厘米的速度快速上涨,到11日3时,仅22小时就从25米越过26米大关。此时,在蒙洼蓄洪后,王家坝水位仍达到平1954年29.59米的洪峰水位。根据当时雨情、水情预测,如果不能遏制正阳关水位快速上涨的势头,正阳关水位可能达到26.70米左右,将严重威胁淮北大堤和正南淮堤、城西湖大堤的安全,整个淮河中游的防汛形势骤然紧张。
面对来势凶猛的淮干洪峰,控制正阳关水位上涨势头,成为必须面对的万分紧急大事。省防指按照国家防总、淮河防总以及省委、省政府要求,有效实施洪水管理,沉着应对,慎重决策,科学防控,依据国务院批准的《淮河防御洪水方案》,认真分析了水情和相关行蓄洪区的运用预期效果,在会商淮河防总后,采取坚决措施,先后启用了5个行蓄洪区。
7月11日,当淮干洪峰的前段和史河洪峰已到达润河集至正阳关河段时,该段水位快速上涨,省防指及时启用南润段、邱家湖行洪,滞蓄正阳关以上来水。但是,由于史河洪峰进入淮河干流,加上颍河较大的来水,单靠南润段、邱家湖难以遏制正阳关水位迅猛上涨的势头。鉴于启用姜唐湖进洪闸可拦蓄淮干上游及史河来水,退洪闸处于正阳关附近,可有效地引蓄颍河来水,直接降低正阳关水位。因此,省防指果断决策,命令姜唐湖进洪闸、退洪闸同时开闸进洪,迅速削减洪峰。此外,上六坊堤、下六坊堤的行洪,降低了淮南段的水位,加快了淮南段以上河段洪水的下泄速度。
在此之前,省防指充分发挥大别山梅山、响洪甸大型水库的拦洪削峰作用,拦蓄洪量2.2亿立方米,也为降低正阳关水位起到一定作用。
5个行蓄洪区启用后,特别是姜唐湖进洪闸、退洪闸的进洪流量迅速达到2400立方米每秒,占鲁台子(正阳关)洪峰流量的30%,削峰效果十分显著。正阳关水位在姜唐湖进洪闸、退洪闸开启后的1小时后涨至26.40米,停滞2小时后开始缓慢回落,比预测的26.7米降低0.3米。到7月13日8时,5个行蓄洪区已经滞蓄洪水6.4亿立方米,正阳关水位回落到26.10米,大大减轻了我省淮河中游的防洪压力。在姜唐湖进洪2.1亿立方米,达到调控洪水目的后,省防指及时停止姜唐湖进洪。
安徽省在激战淮河首场洪水的过程中,确保了行蓄洪区安全有效运用,确保了各类防洪工程安全,最大限度地减轻了灾害损失,淮河防汛抗洪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事实证明,这一阶段的防汛调度,是选择最佳的行蓄洪区、在最佳的时机、最关键的节点上实施的一次较为及时、成功、有效的调度典型,也是治淮水利工程建设成果的一次展示,是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的具体实践。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07年7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