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利网站9月9日讯(记者 毕玉娟 毕鹏飞)亚运会召开前夕,随着广州市38座污水处理厂建成通水并投入调试运行,全市不仅将实现生活污水处理能力翻番,121条重点治理河涌的水质改善也在渐次体现。这标志着广州市自2008年年底以来实施的全市城乡水环境综合治理,已开始收到明显成效。
广州素有“岭南水乡”之称,水域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1/10,水系发达,河网交错。历届广东省领导及广州市委、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视污水治理和河涌整治工作。经过多年持续建设,珠江干流水质初步好转,基本消除黑臭现象。借助举办第十六届亚运会的契机,从建设“宜居城市”出发,广州下决心举全市之力解决水环境问题。从2008年年底至2010年上半年,全市总计投入340.65亿元,以污水治理为主,调水补水为辅,突出重点,综合治理,城乡统筹,全市治污,实现中心城区全面截污,乡镇污水全面治理,系统推进污水治理和河涌整治工程。
一是城市生活污水处理能力显著提升。全市新建38座污水处理厂、48座配套泵站及1094公里污水管网已全部完成。中心城区4座污水处理厂建成通水并投入调试运行后,广州市城市污水管网从2008年的1813公里提高到2010年的2907公里,全市生活污水处理能力从2008年的228.6万吨每日提升至2010年的465.18万吨每日,全市生活污水处理率从2008年的75%上升到85%,其中中心城区已近90%,每天减少80万吨污水直排珠江。二是河涌水质逐步改善。通过沿线截污、河道清淤、调水补水、堤岸建设,对长度为388公里的121条河涌进行整治和生态修复,河涌水环境持续好转。三是调水补水效果明显。通过取水、引水、蓄水、提水,促使河涌水系连通,补充河涌生态活水,使河涌恢复了水动、水清。白云湖、莲花湖等新开挖的蓄水、补水工程,使全市新增水域面积近280万平方米,河岸整治使全市新增水边绿地面积587万平方米。四是农村地区水环境得到改善。广州市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因地制宜、分类治理、经济适度、注重实效的原则,推进农村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目前,已完成246个村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建设,村内卫生状况改善,环境美化,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条件。五是水浸街改造工程经受了特大暴雨考验。目前,广州市已完成了天河区岗顶、临江大道等225项排水改造工程,对有效缓解中心城区内涝发挥了重要作用。六是排污口整治取得新突破,有效制止违法排水和水污染现象。
此外,广州市还全面推进西江引水工程。该工程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的重点项目,日引水能力350万立方米,总投资87.52亿元。该工程将于今年9月30日建成通水,对满足亚运会整体水环境要求,全面提高广州城市供水质量具有重大意义。
在今年7月3日市直机关工委组织的亚运志愿服务活动民意问卷调查中,治水成为最受认可的工程,绝大多数受访市民认为“河涌治理工程对提升生活品质的作用大”。8月8日,《广州日报》开展了“参观河涌、点评河涌”活动,在主办方印发的无记名问卷中,市民对各条河涌水质评价“越来越好”、景观“满意”率均达到96%以上。8月13日,广州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工青妇代表以及随机选取的市民代表,兵分七路,分别对市水投集团和12个区(县级市)的多个治水工程项目进行现场考核评议。根据统计,市民代表投票中认为水质“越来越好”的比例最低的达到97.1%,对项目建设情况表示“满意”的比例最少的占97.7%,不少项目取得了满分的成绩,治水效果受到群众认可。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10年9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