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席晶
2021年10月17日,星期日,开封黄河黑岗口下延控导工程。
0时3分,我郑重地在《开封市黄河防汛巡堤查险登记表》上签下名字。码放好应急照明灯和救生绳,走出由彩钢房组成的“迎战黄河秋汛巡查防汛集结点”。一天的工作结束了。
皓月当空,夜色如水。不远处的10号丁坝刚刚完成抢险工作,喧闹消散,四周又安静下来。抢险车辆满载石料列阵以待,巡坝和蹲坝的值守人员在各自的岗位上坚守,指挥和抢险人员枕戈待旦,后勤保障温暖有力。险情随时可能发生,战斗随时可能打响。经历过出险、抢险过程,每一刻的平静都弥足珍贵。
刚刚过去的3个小时,我跟随水利部派驻河南协助指导黄河秋汛防御的工作组,在黄河下游最危险的防洪工程之一——黑岗口下延控导工程,参加了10号至13号丁坝的夜间巡坝查险工作。
黑岗口下延控导工程位于河南省开封市,始建于1998年,现有丁坝13道,工程长度1200米,是黄河下游重要的节点工程。工程所处河段为典型的游荡性河道,主溜摆动频繁。9月27日以来,黄河下游持续大流量洪水过程,黑岗口河段河势下挫,出现了上宽下窄的喇叭“卡口”河段。河面窄、流速大,工程7号坝至13号坝受大溜顶冲及回溜淘刷影响,坝前冲刷坑深达15米左右,根坦石滑塌险情交替出现。
“找到最危险的断面,务必亲自查看,一定要督导到位!”按照部党组要求,这个由水利部监督司负责的工作组,自10月2日赶赴河南以来,发挥协调指导帮助作用,及时将隐患反馈给地方政府和河务部门,推动立查立改。
晚上9点,经过短暂的现场培训,我们跟随原班组的巡查人员上岗了。按照规定,4人一组同步行动,每小时对4座丁坝全覆盖巡查1次。
丁坝上很安静,只有河水翻滚奔腾的声音。冷风从水面吹来,我穿着薄羽绒服,套着工地发的棉衣,还是有点打颤。天凉了,雨天和夜里值守的巡查人员,要克服更多困难。
4个人排成一列,拎着救生绳、铁锹,人手一支照明灯。工作组里都是防汛专家,我也把几日来采访中学到的知识全部用上,慢慢走,细细看,既要确保自身安全,更要在黑暗中及时发现险情隐患。
应急照明灯可以照射很远的距离,但照亮的范围有限,我照着脚下的路,照水面看河势,照迎水面看根石、坦石是否滑塌,照背水面看回溜淘刷情况,看坝体是否有裂缝,看坝脚的铅丝笼是否走失……
突然,对讲机里传来响动:9号坝出现险情,需要马上处置。
此时,我们正在10号坝巡查,抑制住想要立即冲过去查看的冲动,决定先执行好既定任务。不多时,临坝的灯火亮了起来,红旗飘扬,人头攒动,机械轰鸣,除险加固作业迅速启动。
我们的巡查也陆续有了发现:10号丁坝坝头根石台滑塌,11号、13号丁坝迎水面新加固的坦石与土基结合面出现裂缝。第一次巡查结束,用时约40分钟。每座坝上都有两位蹲守人员,他们两小时换岗一次,和巡查人员交叉组成了更为严密的首道防线。
向指挥部报告问题后,我们快步赶往正在实施除险加固的9号丁坝。刚刚发现的险情是坝头坦石下蛰,就是丁坝面向水面的最前端坝体斜坡上的石块,受水流冲击、淘刷等影响坍塌入水,属于一般险情。处置方法是抛笼固根。
几车石料抛下仍未见效。坝前冲刷情况如何,深度多少,还需多少石料?立即开展根石探摸。
现场抢险高级技师韩书峰系上救生绳,顺着6米左右的坡面爬下坝底,用10米长的竹竿探查水下情况。岸上的人紧紧拉住绳子确保他的安全,做好数据观测记录。
摸清楚水下情况,险情处置起来就高效得多。抢险人员喊着号子铺上铅丝网,待挖掘机装满石料后,再把网子扎紧。装载机缓缓将铅丝笼沿坝坡推下。3分钟即完成一次石笼加固作业。夜色下,一切井然有序,顺畅运转。
10点15分,第二轮巡查时间到了,我们又回到岗位上。正在10号丁坝的坝头观察根石台走失情况,开封第一河务局抗洪抢险突击队队长张飞,已经处理完9号坝的险情赶了过来,还进一步发现了坝前坦石出现的裂缝。多年的抢险经验让他迅速作出判断:需要马上开展抢险作业。
我们的巡查还未结束,10号坝已经迅速开始除险加固。抢早、抢小、抢住,这是黑岗口下延控导工程防御今年黄河罕见秋汛的有效经验。预置的抢险力量、料物、设备,为抢护加固跑赢工程出险速度赢得了宝贵时间。
以坝护弯,以弯导流,黄河上的一座座控导工程正是在不断出险抢险过程中,走向更加稳定和安全。
远处,又一队穿着橙色救生衣的巡查人员鱼贯而行,他们手中的应急照明灯,闪亮着让人心安的光。“不伤亡、不漫滩、不跑坝”,为了这个防御目标,许许多多的普通人披挂上阵,用无声的行动表明心意,用平凡的力量守护家园。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1年10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