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利网站9月19日讯 (通讯员 单亦双)近日,山东青岛市政府常务会研究讨论并通过《青岛市省级生态红线划定方案》,会议原则同意确定青岛市省级生态红线区59处,其中水源涵养生态红线区18处、土壤保持生态红线区36处、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红线区5处。青岛全市省级生态红线区主要分布在李沧区、城阳区、崂山区、黄岛区、即墨市、胶州市、平度市和莱西市8个区市,合计1120.65平方公里,约占全市总面积的10%。
生态红线划定大致分为 “识、评、落、分、合”五个关键环节。在此之前,建立地理信息数据库,通过收集整理青岛市域范围内的国家、省禁止开发区域、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森林、河流、湿地、土地利用、遥感影像等基础数据,构建1:1万的基础数据库。
识就是识别国家级生态红线区域、省级禁止开发区域和省级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根据国家和188足球直播_篮球比分¥体育官网:的主体功能区规划、全国生态功能区划、188足球直播_篮球比分¥体育官网: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规划、国家生态脆弱区保护规划纲要等,识别全市范围内国家级禁止开发区、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国家级生态敏感区、脆弱区等国家生态保护红线区域,识别全市范围内省级禁止开发区、省级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等。梳理清单和区域边界。
评就是评价生态系统重要性、敏感性。在全市范围内,按照生态红线划定技术指南确定的技术方法,开展生态系统重要性、敏感性评价,识别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防风固沙等重要生态功能区,识别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等敏感区。建立分类型的生态评价图层。
落就是根据土地利用现状,将生态重要、敏感区初步落地。依据青岛市土地利用现状与土地利用规划,将青岛市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敏感区分级落地,初步划定生态重要、敏感区边界与分级级别。
分就是结合法定保护区域重要生态系统类型,建立生态红线清单。在生态重要、敏感区评价与落地的基础上,衔接全市省级及以上禁止开发区、重要生态功能区和其他重要区域等,建立生态红线清单,明确各生态红线区域的范围、边界、保护对象。
合就是与其他相关规划衔接,确定生态红线方案。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等相关规划区划进行衔接,在维护生态系统完整性与生态安全的前提下,确保“多规融合”。
生态红线划定后,将依据生态服务功能类型和管理严格程度实施分类、分级管控,做到性质不转换、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责任不改变。省级生态红线区划定后的主要作用体现在改善生态系统、保障环境安全等方面。一是改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通过识别省级及以上禁止开发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开展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和生态敏感性评价,结合青岛实际,将区域内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高的区域划定为青岛市省级生态红线区,这些区域具有生物多样性维护、水源涵养、土壤保持等功能,可有效保护具代表性的动植物物种及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从而改善和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减少水土流失。二是保障人居环境安全。生态红线划定后,保护绿色生态屏障,加快水源涵养林建设、水土流失治理等生态建设项目的实施,会有效修复人为因素产生的各种生态破坏,城乡景观更加美丽多姿,为人居环境提供生态安全的保障。三是增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生态红线划定后,对生态红线区实行强制性保护,引导人口分布、经济布局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促进各类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可促使产业转型和经济增长方式改变,优化区域经济发展投资环境,推动当地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16年9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