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焱 马加 罗兆军 陈锐 郭纯
2015年秋天,收获的时节,记者随辽宁省水利厅农水局的工作人员,走访了黑山县的田间地头。
一 袁家村:蓝色的房子
今年旱。
关外的风吹拂在秋天的田野上,雨水一直稀薄。
这是初秋的辽西,锦州,黑山县。
连绵的金黄,余晖和苞米地渲染到一起。有些地块空旷开来。“今年旱啊,割地都割得早。”同行的人说了两遍。
去年就旱了,连旱了两年。“没雨水,啥也不好使。”在一般的玉米地里,今年亩产只收个大几百斤。啥概念呢?就是一亩地大致收个五六百块钱。
时下的玉米价格大致每斤八毛三。收获不多,收入也不多。
但在袁家村,有的高产户一亩地却收了900多公斤。
咋回事?
有收没收在于水呗。
水管员袁东良穿过一株株玉米,走向一间蓝色的田间建筑。玉米叶子哗啦啦地响,棒子却坚实。跟在后面的技术员彭月朗扒开棒子皮,露出琥珀色的整齐籽粒。
袁东良打开了那栋建筑的门,是井房。
三四平方米的密封小屋里,水井和控制器是不多的设施。内壁上还有个小匣子,彭月朗说:刷IC卡的,方便。
用水户就通过这IC卡控制灌溉的流程,控制器能够显示用水实时信息。
有人信手拍打了几下门壁,合成材料砰砰地响。“这玩意儿,老结实了。”袁东良笑得彻底,“啥都拿不走。”——原先的灌溉设施时不时会丢。
井房密封得严严实实,袁东良在里面热出一脸汗珠子。
就是这蓝色的房子,让袁家村玉米旱年不减产。
先充费再用水。一眼井管了160多亩地。全村31眼井,就管了5000亩地。
这31眼井和5000亩地,“就是咱水利部部署东北节水增粮行动的组成部分”。辽宁省水利厅农水局副局长李春龙说明了这件事儿。
31幢蓝房子连着粮食丰收大局。
姜屯镇水管站站长崔国荣说:“袁家村以前就是靠天吃饭,现在产量都上来了。一开始老百姓还因为占地不愿意,现在忙得小彭都睡不了觉。”
“睡不了觉”的小彭说:“一旱,老百姓就都明白了。都说还是这玩意儿好,能浇水能增产还省气力,不就花俩钱呗。”
村里有老两口正在干活儿。问一问,家里9亩地,一年浇地总共花了156块钱。算一算,按亩产900公斤计,收成能卖1万多块。
以前漫灌,包括人工成本在内,一亩地一小时就要8块钱,一年得灌6次。现在的节水灌溉省时省力,一亩地的成本27元。
小彭说:“老百姓开始不理解,后来‘很迎合’。”
其实不是群众“迎合”,而是蓝房子里面的水利建设,迎合了当地实际的民生需求。黑山县“节水增粮行动”信息化工程项目,建设了覆盖全县的地下水动态监测系统,总量控制,定额管理。自2012年至今,县里共完成节水灌溉面积11.2万亩,平均每亩增产300公斤,每年增加粮食收益近3360万元,粮食总产量连续3年突破10亿公斤。
二 八道壕:末梢的打通
走进八道壕镇党委政府大院,左转就看见一方小院儿,坐落着一座独栋二层小楼。
深灰色的朴素楼体,腰间横亘着一道白色衬砌,简洁大方。
八道壕镇水利服务站到了。
“咋样儿?和党委政府住一家子,亲不?”水利厅的同志笑着打哈哈。
“那可不咋的,远亲不如近邻嘛,”站长李军迎了过来,“水利站受重视,工作也得劲儿。”
正在这里考察工作的锦州188足球直播_篮球比分¥体育官网:副局长李骐田说:“水利站离不开党委和政府。”
今年,辽宁省水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使得水利服务站作用凸显,地位提高,效能增长,成为地方基层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的有效力量。
小院儿干净整洁。这块地皮是政府专门为水利站征的地,还一并给解决了供水和供热问题。
当天是周二,轮到李军带着管理员齐春桥和刘利宏防汛值班,还有司机张晓东,24小时制。
二楼的档案室里存放了两柜子的档案文件,能数得过来的就有50多个档案盒,包括会议、培训、考核、巡查、考勤、值班、信息、协议、资产、责任书、台账、工程、村户等等。工程师赵东兰说,这也是今年全部规范起来的,建完了觉得“特别好使”。信手翻开一份《水厂管理权移交明细》,是2013年11月15日的档案文件,上面资产、数量、规格、价值、厂家信息桩桩俱备,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村委会、管理主体签章签字明明白白。
李军说,这都是按照水利局基层水利站管理办法执行的。
楼外的仓库里码放着物资。有的户外设备被拆卸下来存放到这里,准备来年再安装使用。一辆喷涂着“水利服务”的皮卡车停放在库里,还标着监督电话“5566571”。管理员说:“多好啊,精神儿的。”这也是水利站的“标配”。
李骐田说:水利站的硬件就是车、房、GPS、自行车、大喇叭,软件就是制度形成和档案管理。水管员的作用一下子就明显了,也就是说,“末梢”打通了。
现在,黑山县共落实乡镇水利服务站全额拨款事业编制63人,人员档案及工资关系划归县水利局管理,公开选用的278名水管员也正式上岗。
三 刘爽:供水站来了个年轻人
刘爽很敞亮。在龙湾水厂的地下滤水罐旁遇到她,短发,套件宽大的黑色T恤衫,袖子挽得高高的,忙前忙后,麻溜儿利索的。
这姑娘是黑山供水工程管理总站站长,“80后”。
走进旁边的屯子,刘爽敲门就进,和村民都熟了。
78岁的池振海家里只有老两口,住着前后院两间房。家里水龙头用IC卡刷卡取水,迟大爷家用两年了。以前用大井水,自己挑。
大娘说:“现在的水清亮,以前的水用着刺挠。”原来的水有水垢,也不杀菌。大爷说:“现在24小时都有水,不上冻。以前那家伙,井打21米深还老没水。”
除了浇园子等还用原来的老井水外,迟大爷家自来水一年水费90多块钱。
水厂和供水点建成了152处,刘爽都跑过。这152处,连着21个乡镇40万人的饮水安全。
她说,成果主要得益于建管体系,“关键在前期,然后就是管理要跟上”。刘爽谈起来这个过程,也觉得不容易:“老百姓自己家都有井,插个水泵就有水,还不花钱,干啥要用咱的水?”就只有把工程建好了给老百姓看。
“2009年就开始干,干得也挺苦。有的村供水点井打完了,掉脸儿老百姓就把井填了,把地分了。”
后来随着工程开花,各村展开,填井那个村的村主任和乡领导找到站里,希望恢复工程。
“那村里水质不好。以前盛产豆腐,后来豆腐都做不出来。”再后来,这个村的自来水入户率超过了90%。
当地人说:“黑山人以前牙齿都不好看,黄斑多。现在大哥小妹白白净净,多好看。”
刘爽和同事们就是黑山县饮水安全工作的缩影,也是民生水利的代表。
刘爽是学中文的,2003年毕业就到了供水总站,干档案出身。觉得干工作吃力,自己又去学了水利专业,2006年干了站长。152处工程就是她的主要生活,天天在外面跑,孩子也不咋顾得上。现在她就想尽快完善水厂的远程自动控制管理系统,希望实现对供水设备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控。
于是谈起了“愿景”这个词。刘爽的愿景就是:把水厂串在一起,变成大水网。
问她,准备啥时候完成?
“十三五。”说着,乐了。
四 石家沟:玉米要上台阶
夕阳压着山梁映在山坡上,一坡玉米一级级像站在台阶上。
顺阡陌拾“级”而上,田野一侧展现出坡改梯的截面。
黑山土层薄,白厂门镇石家沟村这里有40厘米左右的土层,还算厚的。在山坡地形上,水土流失让庄稼难以立足,被称为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
从2013年起,王勇每年秋天都赶着干这个项目,必须抓紧在11月31日前干完。
“没改之前亩产有个千儿八百斤。今年‘特殊’旱,这附近没做坡改梯的损失不小,改了的地亩产反而都提高了。”王勇平头,方脸膛,身材壮实,晒得挺黑。他是黑山县水保站站长。“老百姓以前根本不认,现在都抢着改。”
这里做完改造的大约有4100亩,亩产能上700公斤。
这里也是国家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区。
“坡改梯不是把山坡推平了就完事了,施工必须精细。”王勇介绍说,先得把约30厘米厚的表土集中收取保存,这叫“表土剥离”;然后在山坡上做出梯田的基础,这叫“生土筑埂”;最后,再把表土挪回来,形成新的土地以供开垦种植,这叫“表土回填”。这样保障了熟土稳定,减少投入,提高工效。
“不这样整,老百姓也不干。”——“群众满不满意”是衡量的标准。
“粮食增产了,老百姓日子就好过了。这坡改梯确实是惠民工程,老百姓现在是真受益,几年之后是更受益。”王勇说。老百姓受益,工作就有干头,现在他又开始忙活今年秋天项目的招投标了。
白厂门镇石家沟村和太和镇大菸沟村项目实施后,当地水土流失得到控制,农业生产条件及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农业生产能力显著增强。县里估算,治理期工程区年增产粮食100万公斤,增加产值200万元,以后还会更多。
民生水利,流淌在黑山的田间地头。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15年10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