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足球直播_篮球比分¥体育官网

图片
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_188足球直播_篮球比分¥体育官网
188足球直播_篮球比分¥体育官网 编号:10120170019
   
         
 
 
         
 
 
 
 
 
龙行北疆 给河套带来了什么
 
分享到:
2018-09-18

灌区第四分水枢纽 河灌总局

灌区排水站 秦素娟

总干渠二闸 河灌总局 提供

  □特约记者 秦素娟

  这是个成熟的季节,我们来得正是时候。

  从河套灌区入口黄河三盛公水利枢纽驱车东行,到河套灌区出口乌梁素海,250余千米道路两旁,一方方葵花低垂着脸盘儿,一片片瓜地铺满果实,连连绵绵的玉米田也进入丰收倒计时,到处弥漫着香甜和幸福的味道。

  “有了黄河水的浇灌,河套灌区土地得到很好开发。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灌区人民的生活就像我们这儿的蜜瓜一样,特别甜!”内蒙古河套灌区管理总局(以下简称河灌总局)办公室宣传秘书科科长梁勇这样告诉我们。

  这是一片怎样的土地

  黄河宛如一条巨龙,从青藏高原踏歌而下后并未直直入海,而是一路昂扬北上,直奔阴山,再向东向南,在祖国北疆留下一个巨大的“几”字弯,就像龙行华夏时弓起的脊背。

  如果把黄河从河套板块上抽走,这片土地会是怎样的景象?

  梁勇告诉我们,河套灌区所在的巴彦淖尔市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150毫米,蒸发能力却高达2200毫米,约为降水量的14倍;多年平均日照时数在3100小时以上,是中国日照时数最多的地区之一。眼下虽然已是9月,但在太阳底下采访,不大一会儿,衣服便像起了火一样,发出火辣辣的灼烫感。

  从中国地图上也可以看出,黄河“几”字弯左侧和下方,是乌兰布和沙漠与库布其沙漠。两个沙漠隔河相望,最近的地方只有一条河的宽度。

  在蒙语中,乌兰布和、库布其分别为“红色公牛”“弓上的弦”之意。如果没有黄河从中阻隔,“红色公牛”疯狂东奔与库布其汇合,“弓上的弦”向北射出沙箭直刺阴山,我国北方的土地沙化面积将进一步扩大,给当地气候、环境、人居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严重影响,甚至造成生态灾难。

  “巴彦淖尔市西邻还是我国沙尘暴的策源地。如果没有黄河,没有黄河水的滋润和河套大地上茂盛的林田,风沙东进畅通无阻,京津冀地区的生活、生态和发展环境不可想象。”梁勇说。

  为河套织一张密实的水网

  所幸,河套大地拥有黄河。

  河套灌区的引黄灌溉历史已有两千多年,灌溉体系从秦汉开始构建,到民国时逐步形成十大干渠。但由于缺乏控制性工程,河水水位无法调节,故一直采用多口无坝自流引黄灌溉方式,水涨时河水自然流入渠道,若黄河来水小无法入渠,大面积土地就只能望河兴叹,完全“看黄河的脸色吃饭”。

  时间进入1959年,河套灌区无坝自流、多口引水的历史归于终结。这一年,三盛公水利枢纽开工建设,经过2万余人3年时间艰苦奋战,在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磴口县与鄂尔多斯市杭锦旗之间的黄河干流上,一座18道孔洞、全长325.84米的拦河大闸巍然耸立,实现了河套灌区从无坝引水到有坝引水的第一次跨越,揭开了亚洲最大一首制自流引水灌区的新篇章。

  河灌总局供水处处长付国义解释说:“一首制就是只有一个引水口,灌区所用的黄河水,全部通过三盛公水利枢纽调节。灌区最下游的乌梁素海与三盛公的高差约30米,也为自流灌溉提供了条件。”

  与此同时,灌区内的工程也如雨后春笋般生长起来。记者了解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河套灌区掀起引水工程、排水工程、世行项目配套等大规模水利建设,先后开挖灌区总干渠、疏通总排干沟,完成农田水利配套、黄河堤防、排水改造等一系列重大水利工程项目,完成从有灌无排到灌排配套的第二次跨越,形成了密实的灌排工程体系。

  “黄河北,阴山南,八百里河套百粮川,渠道交错密如网,阡陌纵横似江南。”正如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套民歌爬山调中所唱,目前河套灌区拥有总干、干、分干等7级灌排渠道(沟)道10.36万条、6.5万千米,各类建筑物18.35万座,引黄灌溉用水保证率进一步提高,为灌区事业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水支撑。

  据统计,三盛公水利枢纽建成运行以来,河套灌区累计引用黄河水3000多亿立方米,其中改革开放40年来引黄用水量1923亿立方米;灌区灌溉面积由547万亩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的680万亩,到目前已形成近千万亩规模,牢牢夯实了“全国3个特大型灌区之一”的地位。

  河灌总局有关负责人感慨:“说‘水生河套’一点也不过分。可以说,没有水就没有河套灌区,也就没有巴彦淖尔市。”

  挺起灌区持续发展的脊梁

  采访中,一组数据引起记者极大的关注:

  20世纪80年代,河套灌区灌溉面积680万亩,年均引水52亿立方米;

  1997年,灌溉面积861万亩,引黄用水51亿立方米;

  2010年,灌溉面积扩大到900多万亩,引黄用水量逐年减少,近5年,灌区用水量基本控制在47亿立方米左右。

  原有分水指标本不宽裕,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资源供需矛盾愈发尖锐。河套灌区何以能在灌溉面积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实现引黄水量持续走低?

  梁勇告诉我们,多年来,河套灌区以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为核心,不断深化引黄灌溉制度改革,积极探索田间精量化供水管理,以及“总量控制、定额管理、量水而行、以水定播”灌溉管理制度,还建立起了用水者协会、“一把锹”浇地、“包浇小组”等灌户自主管理新机制。

  记者在五原县采访时了解到,旧皂火用水者协会涉及该县塔尔湖镇5村31社,协会成立前,上下游村社之间因浇水顺序、浇水摊费等纠纷不断。会长杨根旺说:“协会成立后,群众推选专门人员负责水量分配、水量调度、流量计量、水费计算等工作。现在‘大锅水’意识转变,用水秩序理顺,渠道工程得到维护,水费征收及时规范,近3年每年用水量2000万立方米左右,比2010年减少约500万立方米。”

  目前,包括用水者协会在内,河套灌区共有各类灌溉群管组织597个,参与农户达19.1万户,综合管理效益十分显著。

  1998年,河套灌区迎来工程性节水的历史性转折——灌区被水利部列为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的试点项目区,工程节水建设提挡、加速。20年来,河套灌区共改善灌溉面积860万亩,灌区建筑物工程完好率由54%提高到75%,目前年用水量较1997年减少5亿立方米左右。

  “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们还在沈乌灌域实施了水权转让试点工程,这是水利部确定的全国7个试点之一。”河灌总局农牧处处长赵贵成说。

  据了解,通过水权交易融资,沈乌灌域87万亩范围内实施了节水及配套工程建设,年节水2.35亿立方米,其中,跨盟市转让水量1.2亿立方米。该试点解决了内蒙古自治区黄河流域40多个工业项目的用水问题,取得了区域农业综合节水、工业用水、生态补水、农民增收、工业增效、生态修复等多赢效果。

  在政府和市场“双手”主导下,膜下滴灌、喷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纷纷走进灌区,种植结构也相应得到调整,高耗水作物种植面积由过去的60%压缩到目前的41%。

  据统计,2000年以来,通过管理节水、工程节水、技术节水等综合节水措施,河套灌区累计节水达48亿立方米,实现了由粗放灌溉到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第三次跨越。节约下来的水资源,由田间地头走向工业、生态、生活领域,进一步挺起了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脊梁。

  祖国北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黄个澄澄的米饭香呀么香万家,甜格盈盈的黄河水哺育了咱。成垛成垛的葵花场面晒,圆圪丢丢的糖菜圪蛋……白明黑夜地拉。”一曲热情豪爽的《夸河套》,描绘出了河套大地的丰收画卷和河套人民的幸福生活。

  梁勇说:“在人们的印象里,内蒙古地处偏远,是个落后的地方,其实河套灌区群众现在生活十分富足。灌排工程完善后,荒滩地得到开发,灌区面积增加,比如五原县和乌拉特前旗部分地区,人均土地面积多,一些家庭一年下来就是十几万元的收入。”

  据河灌总局提供的资料,由于黄河水的滋润,改革开放40年来,河套灌区粮食总产量由3亿千克增加到31.35亿千克,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51元增加到14476元,为国家粮食安全和灌区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交上了一份喜人的答卷。

  灌排工程畅通,也使土壤盐碱化得以遏制,为林木生长提供了条件,灌区森林覆盖率由13%提高到21%。千万亩沃野良田也给河套大地披上绿装,行进在灌区内,几乎看不到裸露的土地,灌区环境大大改善,构建起了一道生态防护屏障。

  三盛公水利枢纽风景区、河套历史文化园、黄河文化园……采访期间记者还发现,依托灌排水建筑物、渠道、区位优势,甚至高效农业、经济油料等作物,河套灌区内还建起一处处风景区、湿地公园、黄河水利文化博物馆、农耕文化博览园等生态文化工程,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而来。据统计,2017年巴彦淖尔市共接待游客55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6.2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29.8%、30.1%。

  处于沙漠与沙漠、高山与沙漠夹峙下的河套大地,本应是一处生产落后、生活穷苦、生态恶劣之地,却因为一条河的介入,带来了绿色、富庶、美丽,成为祖国北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未来,黄河还会为河套带来什么,还需人们心怀感恩、用行动作答。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18年9月18日

秦素娟
责任编辑:李旸
相关新闻
 
护航大河
把乌梁素海带回家
黄河水文部署秋汛测报工作
黄委完成水库安全度汛、山洪灾害防御和河道防洪专项督察
山东淄博黄河河务局部署“双节”安全生产工作
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_188足球直播_篮球比分¥体育官网
     

主办:188足球直播_篮球比分¥体育官网: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18511059159 业务联系:010-63205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