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松花江干流水质模型及水环境管理信息系统》通过鉴定
|
|
2008-09-12 |
2008年9月10日,水利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在北京主持召开了《松花江干流水质模型及水环境管理信息系统》项目成果科技成果鉴定会。鉴定委员会专家听取了成果汇报,审阅了相关资料,观看了系统演示,一致同意该项目成果通过鉴定。
水利部副部长胡四一出席鉴定会并讲话。胡四一强调,近年来,水利部加大了保护水资源和防治水污染的力度。全面实施水资源论证制度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从源头上遏制盲目兴建高耗水、高污染项目,强化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源头管理,促进城市建设和工业布局与水资源承载力和水环境承载力相协调。加强水功能区划和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加强了水量、水质监测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形成国家、流域、省、地四级水资源质量监测网,重点加强对省界水体、重点水功能区、入河排污口、重要供水水源地、重大调水工程的水量、水质动态监测。以恢复和改善水体功能为目标,以水源地保护为重点,不断推进重点流域、区域的环境治理。
胡四一指出,松花江是我国七大江河之一,流域水环境质量状况对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性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随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的全面实施,流域内各省区经济社会发展明显加快,流域水资源水环境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发展与保护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矛盾凸现期。同时,松花江又是一条国际河流,2005年发生的水污染事件,不仅对沿江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也引起了俄罗斯的密切关注。针对这种情况,松辽委作为流域管理机构,利用亚行贷款在已完成的松花江洪水管理系统基础上,组织松辽流域水资源保护局开展了《松花江干流水质模型及水环境管理信息系统》研发工作,为松花江流域主要河道建立一套完整的水质模型系统和水质数据库查询系统,并以此为基础开发流域水环境管理信息系统,为日常水质管理及突发性应急管理提供服务,十分及时,也十分重要。该项目的实施,丰富了流域水环境管理系统的内涵,提高了流域管理的现代化水平,对防治松花江流域水污染,有效保护和改善水环境,保障饮用水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胡四一要求,项目承担单位要作好记录,会后认真学习,消化吸收,做好进一步的研究工作;松辽委和水资源司要做好项目成果的应用和推广;国科司要做好项目成果的跟踪管理,适时加大支持力度,以利于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
松辽水利委员会主任党连文致辞。他首先对与会各位领导、院士、专家多年来关心、帮助松辽流域水利事业表示衷心感谢。在简要介绍项目背景后他指出,松辽委多年来遵循科学发展观和中央治水工作方针,按照水利部工作部署,松辽委积极开展松花江水资源保护工作,在保护工作的管理机制、工作机制和管理手段现代化方面进行了一些实践探索,更加深刻的认识到河流水资源保护是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的一项重要工作,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对河流水资源管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他表示,在模型通过专家鉴定得到认可后,将把模型用于松花江流域管理工作中,将会有力推动松花江水资源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松花江水功能区管理工作,为实现国务院确定的松花江水污染防治目标,再现松花江一江碧水提供更加有力的技术支撑。
与会专家充分发表了意见,对《松花江干流水质模型及水环境管理信息系统》给与高度评价。
专家鉴定委员会认为,“该成果研究方案设计科学、合理,技术路线正确,研究内容系统、全面,研究手段先进,技术成熟,参数取值合理,水质模拟结果可靠。针对松花江流域范围大、水情复杂、复式河槽、水库多、气候多变等特点,充分利用历史和实时水文信息,利用MIKE模型技术和GIS技术构建了包含流域系统的陆源污染物产污迁输过程、水生态系统中物质的相互作用和形态迁移、转化过程的综合水质模型系统,首次在流域管理中利用模型技术实现量质结合。该项目研发成果丰富,总体上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系统中个别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该成果已在松花江流域水资源保护与管理工作中得到实际应用,可供其它流域借鉴。”
水利部科技推广中心主任武文相主持鉴定会。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陈志恺,中国科学院院士刘昌明,中国环境科学院研究员王业耀、夏青,水利部水资源司副司长陈晓军,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副局长连煜等领导和专家出席了鉴定会。
来源:水利部网站 2008年9月12日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