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秋华:用科技守护全球水安全
发表时间:2025-04-16分享到:
复制链接成功

梁秋华(左)向专家学者展示高性能集成水动力模型系统应用 沈东亮 供图
□本报通讯员 沈东亮 姚松 田吴淼
2024年9月,在英国皇家工程院宣布梁秋华当选院士的前一天,他还在忙着组织首届国际多灾害智慧减灾大会。他身着深色西装,神情专注,在台上讲解着洪水预测模型,从理论到实践,层层推进,展示了模型在复杂灾害场景中的应用价值。
2005年,梁秋华获英国牛津大学工程科学博士学位;2006年3月,进入英国纽卡斯尔大学任教,相继任终身讲师、高级讲师、教授;2018年6月起,担任英国拉夫堡大学水工程专业讲席教授,创建水环境模拟实验室;2022年,成功获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信息与多灾种防灾减灾教席教授;2023年,创建多灾害智慧减灾全球联盟并担任首届主席;2024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同年荣获沙特阿卜杜勒阿齐兹亲王国际水奖……20余年,梁秋华全身心投入水利事业,以拼搏和智慧在学术成长中实现人生价值,在国际舞台大放光彩。
专注研究 攻坚克难
梁秋华幼年生活在粤北山区,山区自然灾害频发,当地人应对灾害的传统方式,深深印刻在他的心中。
1997年,在大连理工大学港口航道工程本科毕业后,梁秋华进入建筑行业。在工程建设一线参与项目施工过程中,他深入了解到工程建设在实际操作中面临的挑战,以及现有技术在复杂水文、地质条件下的诸多局限性。一项项现实难题和家人的支持,让他重新燃起对学术研究的激情。
2000年,梁秋华满怀抱负,前往牛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在异国他乡,梁秋华的求学之路并非一帆风顺。由于一只耳朵存在听力障碍,他很难辨清一些语调的英语单词,在生活中与他人交流或在学习中与导师同学讨论时,都十分费力。此外,从本科直接攻读博士,研究方法、文献积累的匮乏,也成为他的短板。
“克服困难最重要的就是心态,自己选择了这条路,那就没有逃避的理由。”一座座“大山”横在梁秋华的面前,他却从未退缩。怀揣着坚定信念和良好心态,他把全部的时间和精力都专注于学术研究,积极通过各种方式锻炼自我,以强大的自驱力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翻越一座座“大山”。
孜孜以求 殚精竭虑
博士顺利毕业后,梁秋华进入大学任教,始终致力于高性能水动力学计算方法研究,专注于多灾害过程模拟与风险评估领域,在洪水、海啸、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动态模拟与风险管理方面,取得显著成果。
梁秋华率领团队研发的高性能集成水动力模型系统(HiPIMS),突破了传统水动力模型在计算效率和模拟精度上的瓶颈,支持水流、漂浮物、泥沙、污染物的输移与扩散动态建模,实现超大规模、超高分辨率洪水模拟。这一模型现已广泛应用于城市内涝、流域洪水、风暴潮及海啸等多种灾害场景风险评估与管理。此外,梁秋华团队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尼泊尔政府合作,建立了冰湖溃决洪水(GLOF)高分辨风险评估体系。HiPIMS在中国、英国、德国等40多个国家或地区得到实际应用,为提升全球应对极端气候事件能力,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承担国际项目期间,梁秋华发现随着项目完成,团队合作逐渐淡化,研究成果也因此得不到充分利用。“如何提高资源利用价值”成为他专注解决的新挑战。
经过多番思考交流,梁秋华找到一剂“良方”——申请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席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席,是由高等院校或研究机构与教科文组织合作设立的项目,旨在推动全球高校及研究机构在某一学科领域内的知识共享、信息交流、资源整合与协同合作,促进解决当前社会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
“联合国教席好比是一面旗帜,吸引着不同国家、不同团队的人们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奋斗。”凭借扎实的工作基础,2022年,梁秋华成功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信息与多灾种防灾减灾教席教授。这一成就持续鼓舞着他以全球视野推进跨学科合作研究,促进国际多灾害减灾研究交流合作。
报效祖国 深化合作
在国外获得多项荣誉的梁秋华,始终心系祖国。他积极与中国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促进水利学科发展,多次赴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河海大学、郑州大学等举办学术讲座,分享国际前沿科研理念与技术,激发中国科研人员与学生的创新思维。他还受聘为郑州大学水利与交通学院副院长、特聘教授,指导学生开展科研项目。
在与国内专家学者的沟通交流中,梁秋华深入了解了国内水利行业现状,提出多种发展构想。他倡导多学科耦合,将水利工程与环境科学、计算机科学等相结合,提升中国水利工程抗灾韧性;将洪水预警、水资源管理与能源转换利用相结合,探索洪水资源化利用;深入研究中国古代水利智慧,将其与现代技术结合,探索洪水治理与污染控制新路径。
在助力中国水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征途中,梁秋华“向内”源源不断传输先进理念技术,“向外”坚持不懈传播中国水利声音。2024年,他推动英国拉夫堡大学、郑州大学、成都理工大学成功在英国举办第一届国际多灾害智慧减灾大会;担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国-加纳港湾保护与开发联合实验室”项目咨询专家,为中非水利合作提供专业支持,进一步推动中国水利技术国际化应用。
“目前,中国正在借助新技术建立数字孪生流域、数字孪生水网、数字孪生工程等,这对保障水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其中的部分建设,我国已经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经验非常值得国际借鉴。”谈及中国水利建设,梁秋华眼中有自豪,也有期盼,“水利模型的实际应用至关重要。我们不仅要学会运用现有模型,还要开发符合实际情况的模型,并整合多源数据,持续完善数字孪生水利体系,实现水利行业智能化发展。”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5年4月16日
责任编辑: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