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暴雨洪水赛跑的人
——记北京市水科学技术研究院李永坤
初夏的京郊山区,阳光洒在河沟的水面上,金光跳跃。河沟旁,北京市水科学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北京市水科院)防灾减灾研究所所长李永坤,正全神贯注地勘察山洪沟道地形,仔细研究行洪现状。
今年是李永坤与暴雨洪水赛跑的第13个年头。作为深耕防灾减灾领域的水务科研工作者,他带领团队走遍了全市的山洪风险点位,用科技编织起防灾减灾的智慧网络,将科研成果书写在京华大地上。继去年荣获首都劳动奖章后,今年他又获得“北京市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京郊山区“活地图”
文质彬彬的李永坤,既是行走的“山洪防御数据库”,更是精通数值模型的“科技尖兵”。面对近年来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和暴雨洪涝灾害频发的挑战,他带领团队全力破解山洪灾害防御这一重要课题。
提及近5年的洪涝灾害数据,李永坤对每一个细节都了如指掌。从汛情监测站点的科学布局到城市水文过程的动态特征,从对流域产汇流规律的精准把握到各类数值模型的适用边界,他都如数家珍。专业知识的深厚积淀,是李永坤面对北京暴雨考验的底气。
李永坤深知,防御山洪灾害的关键在于摸清底数。2024年是灾后恢复重建关键时期,他带领团队深入昌平、房山等地山区,开展了“解剖麻雀式”的精细勘测。他们借助高精度遥感影像、无人机倾斜摄影,精准锁定阻碍行洪的潜在风险点位;现场踏勘时详细记录纵比降、桥梁泄洪能力、宅基地高程等关键数据,全面掌握群众转移路线、历史洪水等信息。
围绕山洪灾害精细转移的实际需求,李永坤带领团队系统摸排了山洪危险区人口分布情况,建立了淹没范围、人员转移、应急响应责任制之间的紧密联系。团队通过综合历史最高洪水位调查和应用数值模拟技术手段,划定了山洪危险区,构建起山洪风险隐患数据库,量身定制了“一村一策”防御方案,将预警响应、人员撤离、责任落实等环节紧密串联起来,实现预警信息与避险行动有效衔接。
智慧防汛先锋
如果说风险调查是李永坤的“基本功”,那么科技赋能则是他防御水旱灾害的“杀手锏”。在他和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山洪灾害防御平台集成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四大功能,可基于气象预报与历史暴雨情景,在三维仿真环境中动态模拟洪水演进过程,并生成有针对性的风险清单及山洪防御“一村一策”防控建议,为应急预案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面对山洪灾害的复杂性,李永坤坚持“软硬兼施”的治理理念。在昌平菩萨鹿村,他和同事分析评估谷坊坝等工程拦截作用,以降低山洪泥石流灾害影响。这类工程措施与监测预警系统的有机结合,构建起“源头防控-过程拦截-末端应对”的全周期治理体系,有效支撑了山洪灾害防治决策及应急指挥工作。
作为团队带头人,李永坤始终坚持“实战育人”。他牵头创立了防灾减灾创新工作室,发表论文60余篇,授权发明或实用新型专利、软件著作权20余项,形成的北京洪涝风险分析、特大暴雨洪涝灾害等多项咨询建议被政府部门采纳,成果荣获北京市科技进步奖、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奖等省部级奖项4项。
荣誉面前,李永坤更愿意谈团队:“这些成绩是一茬茬的北京水务防汛人、水科院人的深厚积累。单兵作战的时代已经过去,现在我们要着力培养既懂传统水文水力学,又精通应急管理、现代信息化的复合型人才。”
从雨前推演到雨后复盘,从构建智慧防汛模型到深耕山洪沟道治理,从创新“一村一策”方案到建设专业人才梯队,李永坤以求实创新精神书写着水务科研人员的使命担当。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5年5月28日
作者:张爽 苑宇书
责任编辑:王瑜 王景宣(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