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全国先进工作者、贵州省水利科学研究院商崇菊
在调研论证中寻找治水答案
发表时间:2025-07-09分享到:
复制链接成功
□本报通讯员 向莉君
“在用水定额制定和使用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水资源禀赋和配置条件、生产工艺、用水环节等,节水目标和措施应当兼顾技术经济的合理性”“有必要开展地方特色产业用水深度调研”“对于新兴产业和特色生产工艺,宜适当留出空间。”
贵州省水利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商崇菊的办公桌上,摆放着2020年6月实施的用水定额贵州省地方标准,翻开内文,勾画、删补的箭头及红色蓝色的标注密密麻麻。“这是我在日常调研中不断发现的新情况,把它们记录整理好,能为今后用水定额的修订和完善提供更多依据。”
扎根水利科研一线18年,商崇菊主要围绕喀斯特山地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旱灾害风险管理等开展研究。今年4月,她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从小就有一个水利梦
热爱水利工作,与商崇菊儿时的经历分不开。
“我家的田都在半山腰,田高水低,全靠抽水灌溉。”商崇菊说,那会儿对水的渴望,现在她都还记得。她出生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一个小山村,守水灌田贯穿了她的整个童年,也催生了她的水利梦。
“水利”这个词在商崇菊幼小的内心具象化,得益于她的父亲。
“我爸是个热心肠,当时抽水管坏了、漏了,我爸就主动去找水利局来修。”商崇菊介绍,当时交通不方便,从村里去县里得走两个多小时。
父亲的热心肠,让商崇菊对水利局有了初步了解。高中毕业进入大学,商崇菊直接报考了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水利系,主攻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在我的认知里,水利是造福人民的。”
带着水利梦,2007年商崇菊硕士毕业后,进入贵州省水利科学研究院工作,成为一名水利人,从事水资源高效利用与水旱灾害风险防御相关技术研究。
多年来,商崇菊围绕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镇与农村供水节水降损,对多项独具地域特色指标的覆盖性、适用性和科学性进行补充和修订,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贵州省内各类项目取用水管理,以及各领域涉水工程规划设计及水效评价工作,为助力绿色发展、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提供了技术支撑。
填补贵州用水定额空白
用水定额是水效评价的重要标尺,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有力举措。2011年,商崇菊参与编制的贵州省用水定额标准发布,填补了贵州用水定额空白。
结合贵州实际,商崇菊和团队深入农村、企业走访调研,及时掌握最新信息。“很多企业的产品种类不断丰富,生产工艺不断迭代更新,有些进行了节水改造,实际用水就会发生变化,我们有必要及时了解。”商崇菊说。
由商崇菊领衔编制的贵州省用水定额标准已历经3次修订,现行版本涉及全省经济发展各行各业用水指标。其中,茶叶、刺梨、辣椒等数十项农业灌溉指标,酱香型白酒、吉他、电池用硫酸锰等制造业指标,以及大数据、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指标,均具有显著的地域特色,其拟定进程均走在全国前列。用水定额标准覆盖性、合理性、适用性和实用性不断改进,已成为贵州践行节水优先方针、落实国家节水行动的重要抓手,同时因标准普适的技术框架和突出的地域特色,也为类似地区标准制定提供了重要参考。
一切从实际出发
商崇菊介绍,用水定额管理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特别是农业灌溉指标拟定。由于贵州省内灌溉试验科研平台欠缺,科研基础薄弱,农业灌溉用水需求量大、占比高,其指标合理性备受关注。为弥补基础条件的不足,“静下来、走出去、俯下身”,成为干好这项工作的最基本要求。
受山地叠加喀斯特地貌影响,贵州水土流(漏)失严重,总体下垫面涵养水源能力弱,土层保墒能力差,是干旱灾害易发频发的省份。在商崇菊看来,用水定额管理既要促进节约用水,也要保障正常用水需求。如何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是她不懈追求的目标和使命。
“在定额指标拟定过程中,我们开展了大量的理论分析、实地调研和专家咨询论证工作,对使用过程中反馈比较集中的指标,开展多次专题论证,目的就是使指标更趋合理、更接地气。”商崇菊介绍,除了大量调研论证,他们还积极对贵州省情、水情进行宣传,消除大家“贵州降雨多、不那么缺水、没那么干旱、没必要节水”等认识误区。
在商崇菊办公室的电脑里,一份《关于用水定额制修订的意见和建议》被完好保存。她建议从地貌特征、水资源禀赋、产业分布、水利设施条件等因素综合考虑,从更高层次开展贵州用水定额分区研究。同时,纵向对比省内和全国标准,横向对比周边兄弟省份,持续优化贵州指标设定。
“除了书面的解释和建议,我们还需要通过更多渠道宣传贵州,让外界更加了解贵州的省情、水情。”商崇菊期待,未来全社会能听到更多更丰富的贵州水利发展故事。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5年7月9日
作者:向莉君
责任编辑:安天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