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河评点:创新才会有突破
发表时间:2025-05-08分享到:
复制链接成功
□本报记者 滕红真
在“乌金”与“碧水”的辩证选择中,淮河流域给出了缓解矿区煤水矛盾的新思路:以技术创新与机制突破重构二者关系,通过“保水开采—分类处理—循环利用”的闭环,使矿井水利用率达到了75%。
这不仅开创了高效利用水资源与保护生态环境双赢新局面,彰显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价值导向,更丰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重工业领域的实现路径,让每一滴水都发挥出最大价值。
保护是前提,治理是关键,变被动应对为主动设计,技术重构发展逻辑。梁北二井煤矿的注浆封堵技术、潘三煤矿的清污分流系统,通过地质评估前置、采煤活动影响分析、工程手段介入等,从源头减少矿井水外涌问题,将水资源保护嵌入采煤流程,彻底抛弃传统“先破坏后修复”的发展模式。其中,根据矿井水水质差异实施分级处理与梯级利用理念的落地,使清水复用于井下消防,水常规处理后满足厂区杂用。当矿井水从“处理负担”变为“生产要素”,能源资源产业高质量发展有了崭新范式。
利用是重点,发展是目的,变“一矿一厂”为协同利用,机制催化蝶变升级。永城市建立的“集中收储—统一处理—统筹分配”的矿井水区域协同利用机制,打破了传统矿业权分割导致的水资源割裂状态,将零散的矿井水汇集,通过专用管网输送至周边用水大户,为区域发展注入绿色动能。这种制度设计应合水权交易的市场逻辑,为缓解区域性水资源供需矛盾提供了破题之钥。
淮河流域通过技术创新与机制突破,更新了能源开发路径:源头控制将含水层保护纳入开采设计,矿井水合理回用使生产吨煤的外排水量大幅度减少。这种“水-能”共生模式,为同类地区释放煤水双资源的叠加效应提供重要参考借鉴。
进一步推动矿井水保护利用,还需要不断增强矿井水管理制度体系、市场调节机制和技术支撑能力,包括建立健全完善的矿井水统计、计量和监测体系,健全价税机制,完善财金政策,推动矿井水保护和利用关键技术攻关……在黑色煤炭与绿色水脉的交响中,我们期待听到更多新时代资源开发利用的创新之声。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5年5月8日
责任编辑: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