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黄河志书编纂的百年流变
发表时间:2025-03-20分享到:
复制链接成功
□李锟
黄河河南段地理位置特殊,是黄河下游治理的重中之重,关于该河段治理的文献洋洋大观。从1922年河南河务局(1913年成立,前身为河南河防局,是统筹领导河南省黄河河务的机关)在全国范围内率先编成民国首部江河志——《豫河志》以来,以河南黄河治理为研究对象的志书编撰、通史撰写和专题研究从未间断。回溯百年河南黄河志书编纂流变,探讨新时代背景下,应该给社会呈现什么样的志书,是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豫河志》《豫河续志》《豫河三志》的开山之功
民国初年,北洋政府倡导修志,河南河务局于民国11年(1922年)率先编成《豫河志》,这是民国年间全国范围内成书最早的江河志。之后,河南河务局又先后编成《豫河续志》《豫河三志》。
这三本志书汇集了河南黄(沁)河水利工程史料,是十分珍贵的区域性江河专志,让后人能够“古今因革损益之故”,以求“黄河安澜之法”。
谈及这三本在河南治黄史上具有开山之功的志书,不能忽视一位重要人物陈善同。他不仅参与了《豫河志》编纂,还主纂《豫河续志》,进而影响了《豫河三志》的编写体例,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豫河志》是河南黄河、沁河的第一部专志,由当时尚称河南河防局(后改为河务局)局长吴筼孙主纂等21人参加,主要收集清代各类水利史料。吴筼孙任河南河防局局长期间,在行河之暇,每每需要查找历代河道变迁的原因和前人治河的良方,往往不得其书。于是,他“慨然自任,召集属员专司抄录之事”,自己“总而辑之”。吴筼孙鲜明提出“河工之要者,在成案、在文书簿籍”,他极其重视古代文献在治河中所发挥的作用。
《豫河志》全书约29万字,共28卷,分成图、源流、工程、经费、祀典、职官、附著等7类。1922年吴筼孙离任时,《豫河志》尚未付梓。1923年,陈善同接续该志的编纂,至当年立秋出版。
《豫河续志》编自1923年,于1926年出版,补纂了清代前后的史料。上自禹贡,下至民国14年(1925年)。在《御河续志》的“附录”部分,罗列了重要的治河案例、治河议论、诗文碑记,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豫河三志》由陈汝珍主纂,他是陈善同的族孙。《豫河三志》成书于民国20年(1931年)年底。《豫河三志》在继承《豫河续志》体例的基础上,将内容从民国14年(1925年)续写到民国20年(1931年),和前两志一起为贯通河南治黄史(特别是民国前20年治黄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从《河南黄河志》到《河南黄河史》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黄河河务局先后编写了两个版本的《河南黄河志》,分别是1986年版《河南黄河志》,以及2009年版《河南黄河志(1984—2003)》。
1986年版《河南黄河志》,上溯到了秦汉或更早的年代,下限一般止于1983年,个别部分稍有延伸。《河南黄河志》是当代按新志的要求,编纂出的第一部省区黄河专志,曾荣获河南省地方史志优秀成果一等奖。由于该书在全国江河志中成书最早,也是当时少见的精品志书,在全国地方志第一次工作会议上受到点名表扬。
续修《河南黄河志(1984—2003)》是继1986年第一部《河南黄河志》出版后开展的第二届《河南黄河志》续修工作,志书上限为1984年,下限一般截至2003年(个别部分稍有前展或后延)。这20年也是河南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之一。
与此同时,还配套编写了《河南黄河大事记》,较为详尽地记述了从传说中的大禹治水至2011年河南黄河治理开发中的大事要事,史料丰富,资料翔实,脉络清晰,是一部融资料性、科学性,实用性为一体的志书,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进入新时代,河南黄河文化研究随之进入新境界。2022年10月,河南河务局启动了《河南黄河史》编撰。《河南黄河史》共十章,生动翔实地叙述了从先秦至2022年黄河河南段治理的方略、举措和丰富实践的历史。作品以时间顺序和重大历史事件为主要脉络,全面记录黄河河南段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演变过程。
2024年8月,新版《河南黄河志》续修工作启动。新的续志上限为2004年,迄于2023年,全面记载新时代尤其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实施以来,河南黄河保护治理各方面的情况,目的在于为河南黄河保护治理事业发展,发挥存史、资政、育人的作用。
新时代志书呈现方式的多元化
新时代志书体例和写作方法正在发生巨大变化。一是功能的变化。传统志书在当时传播条件受限的情况下,涵盖了诸多功能,堪称一部区域性百科全书。如今各种媒体的兴盛,替代了古代志书的历史记录和传播功能,也逐步减弱了育人等其他功能。二是形态的变化。传统的志书,完全为纸质,承载形态单一。当前图片、音视频和实物等多维形态。三是主题的变化。自古以来,志书属于“官修”,是政府行为。目前,传统的修志人向新闻媒体、甚至自媒体转变。人人是历史见证者,人人是历史记录者。
当下,做好新时代志书的编纂,在呈现方式方面需要“四做”。一是做“信达雅”的志书。即做到忠于历史、语言流畅、文字典雅。二是做有历史温度的志书。就是要有历史细节,做到“能读”“可读”,让读者“爱读”。三是做赏心悦目的志书。如何选择富有冲击力的图片和卓然不群的设计,考验着每个编志人。四是做融媒体的志书。要把图片、音频、视频、H5等多种形式融合起来。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25年3月20日
责任编辑: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