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日水周如约至 文化传承润民心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每当春日到来,一年一度的“世界水日”“中国水周”也如期而至。今年,水利人、水文化的传播者、爱水护水的志愿者等,走到世界遗产地、走进学校课堂、走入社区街道,将保护传承弘扬水文化的理念传递开来,使历史中国的深厚水文化底蕴与现实中国的崭新水治理气象相互融通,为新时代治水构筑坚实的文化根基。
触摸世界遗产的水文化底蕴
以水为脉,探寻历史,汲取智慧,坚定自信。
专家向中学生讲述中轴线的水文化 本报通讯员 王崇臣 供图
2024年“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穿越700多年时光的坚韧纽带将古今智慧紧密相连。故宫排水系统、团城集雨节水系统、挖湖堆山造景山、白浮翁山河引水工程等为代表的用水智慧,都为北京中轴线增添了独特的水文化魅力。
“河湖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历史古都北京同样也是因水而建、因水而兴。从元大都到明清时期的城市建设,都体现了‘依水而建、以水定轴’的思想。经过历代工匠的巧妙营建,‘六海映日月,八水绕京华’的水利格局体系逐渐形成……”今年“世界水日”“中国水周”期间,北京建筑大学教授王崇臣带领水文化团队走进北京市第八中学等学校,开启了一场关于水的历史文化之旅。
从2014年首次设立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至今,我国共有38个工程入选,彰显着传承古今的治水智慧。“世界水日”到来之际,主题为“守护千年水脉,激活遗产新生”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保护利用学术研究活动在陕西省安康市汉阴县举行。来自全国各地遗产运行管理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保护利用分享了前沿研究成果与宝贵实践经验,在现场观摩凤堰梯田灌溉系统的过程中,感悟古人的治水智慧和生态理念。
感受非遗的水文化魅力
与水交融,以水为伴,非物质文化遗产会绽放出怎样迷人的光彩?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期间,“水与非遗的故事”在各地上演。
在云南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输水末端的昆明瀑布公园,市民们在水里大胆洒脱地创作属于自己的“水中画”,在流体力学与艺术美学的碰撞中感知“水利万物”的哲学意蕴。在这里,水文化还与一项古老而独特的非遗民俗——甲马相融合。
市民展示甲马龙王印画 本报通讯员 陈俊廷 供图
“甲马是一种以木刻版画为载体的民间艺术形式,它不仅是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是中华农耕文明与多民族文化交融的活态见证。”云南省水文化研究会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市民们通过亲自刷墨、铺纸、拓印等工序,创作出一张张属于云南甲马龙王、水神图腾,寄予了美好祝愿的甲马印画,解开了传统甲马图案中的民俗密码,了解了背后生动的水文化故事。
市民展示甲马龙王印画 本报通讯员 陈俊廷 供图
在北京朝阳区的亮马河畔,“节水中国行—节水聚朝阳”主题活动看点十足。在非遗传承人剪刀下,红色的图纸变化为一幅幅节水图谱,让节水的理念更具象化、更生动化。众多市民争相学习,在自己的作品上盖上印章,打卡留念。除此之外,皮影戏幕布上跃动着节水故事,拉洋片镜箱里流转着亮马河的变迁图景……复苏的亮马河承载着非遗文化和节水文化的融合创新。
凝聚新时代青年的水文化力量
弘扬传统,教育先行,水利院校也借“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的东风,讲好水利故事,推动水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
留学生学习中华水文化 本报通讯员 舒源熠 摄
作为南昌工程学院一年一度的重要活动之一,“水文化月”活动已经举办了四届。“世界水日”当天,江西国际传播高校联盟成员单位——江西师范大学、南昌航空大学、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南昌工程学院、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以及江西科技学院的来华留学生代表与南昌工程学院师生代表齐聚一堂,参观水文化长廊、水文化广场、水文化馆、水利科普馆等水文化景观、水利科普基地,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
南昌工程学院党委书记汪胜前表示,将强力推动水文化建设,为建设高水平水利电力特色大学提供坚强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半年的走访调研,11个地级市,30条水文化研学精品线路,这是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2024年7月以来完成的水利遗产寻觅成果。“世界水日”“中国水周”期间,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打造“筑正”宣讲团,走进校园、社区与乡村,将水文化传递给社会大众。
“通过宣讲,不仅加深了公众对浙江水文化的理解与认同,更为传承与发扬这一宝贵文化遗产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希望。”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有关负责人说。
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水文化,是殷殷嘱托,更是铮铮誓言,各地开展纪念第三十三届“世界水日”、第三十八届“中国水周”的活动还在延续,社会群众节约水资源,关心、支持水利事业的热情持续升温。
作者:郑浩伟
责任编辑: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