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水患频发到水清岸绿
——黄河兰考段的生态蝶变
□通讯员 董梦兰
四月的河南兰考东坝头,黄河水蜿蜒流淌,岸边芦苇摇曳、白鹭翩跹。这片曾饱受风沙、内涝、盐碱“三害”肆虐的土地,如今成了飞鸟流连、游人驻足的生态胜地。在黄河之畔,一场生态蝶变正书写着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
历史之殇
黄河素有“铜头铁尾豆腐腰”之称,而兰考恰恰位于“豆腐腰”河段。历史上黄河决溢多发,据统计,从1171年到1949年的近800年间,黄河在兰考境内决溢多达143次。频繁的决口改道,让兰考人民饱受苦难。1855年的铜瓦厢决口改道更是加剧了风沙、内涝、盐碱三大灾害的形成,“冬春风沙狂,夏秋水汪汪,一年劳动半年糠,扶老携幼去逃荒”成为了当时兰考人民生活面貌的真实写照,导致了数百年来兰考百姓的极度贫穷。
黄河下游河道变迁图
治黄之路
在兰考治黄这条充满艰辛与挑战的漫漫长路上,无数仁人志士挺身而出。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黄河治理,开启了治黄新篇章,兰考人民也踏上了艰苦卓绝的治黄征程。
1962年,焦裕禄调任兰考县委书记,面对“三害”,焦裕禄不顾重病,亲自带领工作队在黄河边查风口、探流沙、涉洪水,制定工作方案,研究发明“扎针”“贴膏药”等工作方法,诠释了“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勇气,带领兰考人民闯出了一条致富路。
在黄河治理工作稳步推进的过程当中,兰考人民也迎来了洪水肆虐等重重考验,而一次次洪水威胁家园的同时,水利工程建设也不断升级,防洪工程体系日渐完善。1958年建成的第一座引黄灌溉工程,拉开了兰考引黄兴利的序幕,此后,东方红提灌站、三义寨新闸等一系列工程相继建成,不仅缓解了水患威胁,还可以灌溉农田、改善土壤,真正做到了造福人民。
今日安澜
如今的黄河兰考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堤巍然耸立,河道工程坚固如铁,黄河水温顺平和,不再肆意泛滥。在科技治河、生态保护、黄河文化挖掘等方面,兰考黄河河务局作出了不懈努力。
兰考黄河工程面貌
科技赋能,智慧治河——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成为了兰考治理黄河的有力武器。在兰考黄河沿岸,先进的坝岸险情感知系统24小时不间断运行,无人机航拍、天眼巡河、智能石头、AI水尺等信息化设备能够实时精准监测黄河水位、流量、险情,为防洪决策提供数据支持。兰考黄河河务局还积极推进数字孪生黄河建设,为黄河治理装上“智慧大脑”,实现从传统治理到“智”理的转变。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漫步在兰考黄河大堤,入目皆是绿意盎然的壮丽景象,曾饱受风沙肆虐的堤岸,如今已被一排排挺拔的树木紧紧拥护。近年来,兰考黄河河务局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融入到各项工作的核心,全力守护黄河生态。不断完善防洪工程体系,新建、改建、加固多处险工、控导工程,有效稳定了河势;举全局之力成功创建了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工程面貌持续提升;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活动,红叶石楠、中山杉、法桐等树木郁郁葱葱,临河防浪林、堤肩行道林、背河生态林层层环绕,形成了一道道绿色生态屏障。
在兰考黄河生态廊道,一群骑行爱好者正穿梭在绿色长廊之中,彰显着黄河生态之美。
文脉深挖,精神传承——
兰考黄河河务局充分挖掘黄河文化内涵,积极推动文旅融合发展,2017年底,依托黄河最后一道弯的地理优势,建成兰考黄河水利风景区。景区融合黄河文化,统筹运用“文化+”大融合思维,将兰考独有的历史文化优势打造为集水生态、水文化、水法治、水经济于一体的综合效益展示高地:结合水利工程设施、历史遗迹及焦裕禄带领兰考人民不断与风沙抗争的丰功伟绩,先后打造了“一园”“一馆”“一广场”“十二景观”;结合东坝头历史、人文、区位等优势,以东坝头险工为载体,串联铜瓦厢决口改道遗址、东坝头黄河治理展览馆、1952文化园、法治号小火车等景点,构筑集休闲娱乐、生态观光、科普教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打卡”集群地,打造了黄河文化与治黄工程融合示范点。如今,兰考黄河水利风景区是河南省水利科普教育基地及焦裕禄干部学院现场教学点,更是大家了解黄河历史文化的绝佳窗口。
兰考黄河水利风景区
站在东坝头河湾,宽阔的河面在阳光下泛着粼粼波光,眼前是一幅水清岸绿的生态画卷。这条曾给兰考带来苦难的母亲河,如今正以新的方式滋养着这片土地。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25年4月10日
作者:董梦兰
责任编辑:王瑜 王景宣(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