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游诗词里的长江
长江,亚洲第一、世界第三大河,仅次于尼罗河、亚马孙河。尼罗河和亚马孙河都途经多个国家,唯有长江全程只在一个国家奔腾向前、横跨东西。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长江流域孕育了先秦时期的巴、蜀、楚、吴、越等诸多文明,堪称中华文明的摇篮。
长江的雄伟壮阔不只在于空间维度上的绵延,更在于她悠久的历史和宽广的胸怀。“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万古长江奔流不息,代代诗人放歌吟咏,积淀成一部流动的诗史。自屈原在秭归临江问天,到李白仗剑出夔门,再到辛弃疾于北固亭感慨报国无门,历代文豪将生命感悟注入滔滔江水,让这条大河成为流动的诗典。
金沙江 刘波 供图
长江究竟从何而来?这是初识“大江”时,所有孩童的疑问。语文课文《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描述了长江源头“冰塔林”的奇观,回答了长江从何而来这个问题。长江源头位于青海的唐古拉山脉,正源叫沱沱河,从这里蜿蜒向东,在与当曲水系交汇后有了新的名字——通天河。通天河吞华岳、贯百川,茫然似海,一望无边。《西游记》中,师徒四人渡河晒经的故事相传就发生在通天河畔。吴承恩也曾作诗:“洋洋光浸月,浩浩影浮天。灵派吞华岳,长流贯百川。”
在流经青海玉树后,长江转而一路向南,这时她易名金沙江。李白《古风》中,“渡泸及五月,将赴云南征”,“泸”就是金沙江。在这里,毛主席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写下“金沙水拍云崖暖”的诗句。与她并行的还有澜沧江和怒江,三条凶险的河流集聚于此,形成了地球上独一无二的“三江并流”奇观。
金沙江与其他两江汹涌奔袭,在虎跳峡转了个180度大弯,与雅砻江相会于攀枝花。明代周镐在此写下《孙水二首》,其中,“西南多水利,被泽汉夷同”展示了西南地区丰富的水利资源。一江春水向东流,来到万里长江第一城宜宾,金沙江、岷江交汇于此,终成完整意义上的长江。唐朝诗人武元衡写下“蜀国春与秋,岷江朝夕流”,展现唐代蜀地的自然壮美与文化交融。
在重庆,长江和嘉陵江、乌江相遇。元稹《使东川·百牢关》写道:“嘉陵江上万重山,何事临江一破颜。”过重庆涪陵后,长江三峡山水缱绻的壮美徐徐展开,郦道元《三峡》中声韵和谐地描绘了三峡的四季,“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来到三峡之一的瞿塘峡,这里地势险峻、山川壮丽,有着“夔门天下雄”的美誉,晚年杜甫漂泊到此,写下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诗句。这里还有个江中的小岛叫白帝城,李白《早发白帝城》中“朝辞白帝彩云间”便源自于此。诗人刘禹锡也曾到访,写下了“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诗句。
乘着李白的轻舟,来到了有许多传说的巫峡。传说王母娘娘的女儿们,下凡来到巫山,看到有恶龙兴风作浪,于是将上古宝书送给了大禹,帮他一起治理水患。后来仙女们化身巫山十二峰,护佑江上往来的船只和人民。走过巫峡,在西陵峡岸边的秭归,诞生了屈原和王昭君,《九章·哀郢》中写的“去故乡而就远兮”暗合了两人的命运。
在秭归下游不远,国之重器三峡大坝巍然耸立。如今,世人多以毛主席“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来形容三峡工程。
越过三峡大坝,“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是当年李白顺着长江自巴蜀入荆州途中观察的景象。从这一刻起,长江开始放慢脚步,如同厚重绵长的历史一般慢慢沉淀。放下“大意失荆州”的烦恼,首先相遇的是长江双肾之一的“洞庭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一幅《洞庭晚秋图》让当时身在河南的范仲淹认识了岳阳楼,从此“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响彻南北,成为无数人的座右铭。
离开横无际涯的洞庭湖,下一站就是赤壁,三国时代著名的赤壁之战就发生在这里。后来苏轼游历距此200公里的赤鼻矶(湖北黄冈)时,写下了著名《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长江与最大支流汉江交汇于武汉,李白在送别朋友的黄鹤楼上,写下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在下游不远的江西九江,被贬为江州司马的白居易,在某天偶然听到了琵琶曲,才有了那篇著名的《琵琶行》,“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比白居易失意更悲情的是在不远处(安徽和县)自刎于乌江的西楚霸王项羽。在安徽芜湖,长江南岸有座天门市,李白登山后写下《望天门山》,不禁感慨“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再往下游走,就到了南京,六朝古都的故事跌宕起伏,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有诗云“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感叹世事沧桑。从南京到长江入海口这一段,被称为扬子江。长江在英文中被称为“Yangtze River”就是源自于此。在江苏镇江(古称瓜州),王安石写下了“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在江西湖口至江苏江阴的数百里长江上,1949年4月20日,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毛主席在此写下“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尽显自信豪迈之气。
奔腾万里穿越千年的长江,在上海汇入大海。杜牧于吴淞江畔写下“南湖风雨一相失,夜泊横塘心渺然”,尽显与友人分别的伤感之情。
江水滔滔、时光漫漫。从冰塔林到入海口,长江用6300余公里的奔流,将李白的轻舟、杜甫的落木、苏轼的浪花、毛主席的豪情,编织成华夏文明的基因图谱。当江风拂过诗词的韵脚,每个中国人都会听见血脉里澎湃的水声——那是长江,在用永恒的流动,讲述着关于文明传承的极致浪漫。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5年4月24日
作者:魏宇翔
责任编辑:王瑜 王景宣(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