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续治水史诗中的文明回响
黄委推进黄河水利遗产系统性管理保护
发表时间:2025-05-08分享到:
复制链接成功

嘉应观的御碑亭 本报记者 郑浩伟 摄
□本报记者 栗方 通讯员 夏厚杨
从秦代五龙口暗渠的“弯道分水”智慧,到明代戴村坝“引汶济运”的运河密码;从林则徐亲筑林公堤展现的治河担当,到人民胜利渠开启的现代引黄灌溉新纪元……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正式对外发布首批黄河水利遗产名录,标志着黄河水利遗产系统性管理保护落下“关键一子”。
探源:守护“根”和“魂”
“挖掘、整理和保护黄河水利遗产,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具体行动。”黄河工会原常务副主席、中国水利作协副主席陈维达侃侃而谈。
“黄河水利遗产名录的设立和首批遗产发布,标志着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治理文化、保护黄河水利遗产工作进入系统深入开展的新阶段。”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史研究所副所长、水利遗产保护重点实验室主任李云鹏说。
黄河水利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治水历史,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保护治理黄河的重要历史见证。
“当我接到参加黄河水利遗产论证通知时,首先想到的是,咱们又一个保护弘扬黄河文化的渠道打通了。”陈维达说。
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到黄河文化,再到黄河水利遗产,坚定文化自信的目光正在逐步聚焦。“按照《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十四五”水文化建设规划》部署要求,黄委于2023年启动黄河山东、河南段水利遗产调查,搭建信息管理系统,摸清水利遗产线索700余处,完成现场调查663处。”黄委办公室宣传与文化建设处负责人介绍,“2024年以来,黄委组织水文化专家完成首批黄河水利遗产论证,经过复核、社会公示等环节,最终形成首批黄河水利遗产名录。”
河南、山东两省重要水利遗产信息纳入黄河水利遗产信息管理系统,有图可查、有像可看,为黄河水利遗产专门搭建“数字身份”数据库。
“通过建立数据库,每处水利遗产有了‘数字身份’,不仅有基础信息,还有图片和视频,有利于我们全面了解水利遗产有关情况,这也是一体推进水利遗产整体性系统性保护的重要一环。”黄委办公室宣传与文化建设处负责人说。
抉择:见证治水历史
首批黄河水利遗产名录一经发布,立即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散布在黄河两岸的水利遗产,涵盖了古堤防、古险工、古闸坝及枢纽工程、灌溉工程、涵闸工程、水文站、人民治黄纪念地等各类型。“列入首批黄河水利遗产名录的项目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黄河水利主要矛盾的变迁、治黄方略与技术的发展演变脉络,体现出遗产保护的整体性价值和整体性要求。”李云鹏说。
首批发布的20处遗产,是如何评定的?黄委制定了黄河水利遗产评审方案,制定黄河水利遗产评选标准,明确了黄河水利遗产基本概念、评选对象和范围、评选标准体系等。
首批黄河水利遗产主要以水文化价值为基础,同时体现尊重历史、尊重自然和尊重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理念。黄委办公室宣传与文化建设处负责人进一步介绍:“即在黄河保护治理发展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或产生重要(重大)影响;与国家发展、社会变革或重要历史事件及人物密切相关,且有重要纪念教育意义和史料价值;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蕴含水灾害防治、水资源利用、水生态保护等方面的知识、制度、工艺和技术且规模较为宏大,具有代表性、独特性甚至唯一性;对推动国家文明进步、流域社会稳定发展、两岸人民安居乐业、黄河文化传承弘扬、治黄事业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或产生重要影响,并具有借鉴价值。”
以嘉应观为例。“嘉应观不是庙,是刻在石头上的治黄方略。”嘉应观景区管理局书记翟嵩峰讲述道。这座历经300年风雨的古建筑,始终与中华民族的治黄史诗同频共振。嘉应观位列首批黄河水利遗产名录之首,既因其完整保存了清代河工文化基因密码,更因其象征着中华民族在与黄河水患抗争中形成的精神价值与智慧传承。
与此同时,水文方面的遗产也有入选。“一沓沓水文资料的背后,蕴含着黄委水文职工寒来暑往的无私奉献,这是冷冰冰数字后面的精神内核。”陈维达感慨道。
保护:在敬畏中传承
如何保护好水利遗产,是一道紧迫课题。
“黄河水利遗产保护,要处理好水利遗产保护和现代水利建设发展的关系,创新机制统筹历史遗产与现代工程的保护管理,一体推进遗产保护与展示利用,结合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以黄河水利遗产为重点推出一系列黄河治水文化的保护传承弘扬平台,充分发挥其社会文化服务功能,讲好黄河故事。”李云鹏直言。
“由所在地政府分级确定为文物保护单位,划定必要的保护范围,做出标志和说明,建立记录档案,区别情况分别设置专门机构或委托专人负责管理。”参与了大量黄河水利遗产调查的黄河博物馆馆长张怀记建议。
以治河工程为主的黄河水利遗产,是千百年来黄河两岸人民群众开发治理母亲河的重要见证物,具有重要的历史、科技、生态、文化及社会价值,需要以敬畏之心保护好传承好。
“我们拥有悠久的治黄历史,水利遗产资源丰富多样,这是我们弥足珍贵的文化资源。通过发布黄河水利遗产名录,在全社会形成保护共识,对后续推进传承弘扬具有重要意义。”黄河设计院生态院副总工程师赵楠说。
为高质量推进黄河水利遗产管理保护,黄委编制印发了《黄河水利遗产挖掘整理办法(试行)》,明确黄河水利遗产保护传承弘扬有关要求。
“黄委将加大对黄河水利遗产的管理保护和利用力度,加强与黄河流域九省(自治区)相关部门协作,凝聚保护黄河文化遗产的强大合力。大力挖掘黄河水利遗产的时代价值,加强黄河水利遗产宣传推介,联合各方深入开展治河历史研究,持续讲好黄河故事。”黄委办公室宣传与文化建设处负责人坚定地说。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5年5月8日
责任编辑: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