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_name}

图片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主办:{web_name}: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水文化

在诗词中感悟淮河文化内涵

发表时间:2025-07-24
  □王佳
  清清长淮水,从上古时期大禹治水的传说中奔腾而来,在唐诗宋词的千古吟唱中亘古绵长,记录中华民族治水的伟大实践,厚植崇德尚廉的文化底蕴,谱写河山正气的不朽篇章。
  一条清澈的河
  淮,形声,字从水,从隹,佳亦声。“隹”本指“鸟儿”,引申为“高、精、尖”之意。“水”与“佳”联合起来自有“好水”“水至清”之意。智者乐水,文人墨客爱水,更爱清水。“十里清淮上,长堤转雪龙”“放舟清淮上,荡潏洗心胸”“清淮渺然去,白浪势如奔”“霜落夜淮清”……淮河以其水之清澈,让“清淮”一词为人所吟诵,也让淮河廉洁文化得以积淀。
  所谓廉洁文化,是孔子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是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亦是管子的“国有四维,礼义廉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世人常说见山见水亦见人心,长在淮河边,喝着清淮水,自要传承淮河流域廉洁文化,学习淮河流域先贤圣哲,正确处理自律和他律、治身和治心、信任和监督、原则和感情、高标准和守底线的关系,把遵规守纪刻印在心,内化为日用而不觉的言行准则,努力做到心境澄明。
  一条红色的河
  淮河流域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再加上黄河夺淮影响,提起淮河,有“淮浦水深八尺强,新城旧城如巨洋”的悲怆,有“中原杀气未曾收,江北淮南草木秋”的肃杀,亦有“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苍凉。
  然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淮河几千年的变迁中,爱国主义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辛弃疾临淮河,立志“今年太平万里,罢长淮、千骑临秋”;文天祥过淮河,慨叹“今晨渡淮河,始觉非故宇”;陆游忆淮河,怀念“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近代以来,从洪水肆虐到河清海晏,无数仁人志士在党的领导下,决心根治淮河水患。
  淮河奔腾,激荡的是爱国情,滋养的是为民心,永远激励年轻干部胸怀“国之大者”,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觉悟,存“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初心,实干担当、奋发进取,为守护淮河安澜、造福沿淮百姓贡献智慧和力量。
  一条廉洁的河
  何为廉政?廉政是大禹治水“导淮自桐柏”“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是主持修建芍陂的孙叔敖“楚相作期思之陂,灌雩娄之野”“粝饼菜羹,枯鱼之膳,冬羔裘,夏葛衣,面有饥色”;亦是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经济贫困、物资匮乏的艰苦条件,沿淮儿女团结一心,在兴建投资2618.1万元的三河闸工程时没有发生一起贪污钱粮、挪用物资事件……一方清风造就一方圣贤,高山仰止,其志如巍峨山峦,景行行止,其德如浩渺江河。
  治淮史上涌现出无数像孙叔敖一样的清官廉吏,这些以廉修身的先人从历史中走来,凝成廉洁风骨,砥砺着年轻干部“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激励年轻干部正心明道、怀德自重,始终保持勤俭节约、两袖清风的工作态度,勤掸“思想尘”、多思“贪欲害”、常破“心中贼”,以内无妄思保证外无妄动,努力成长为为政以德、正心修身的模范。
  一条朴素的河
  所谓朴素,是秦观的“平生孤负僧床睡,准拟如今处处还”,是林逋的“白鸟一行天在水,绿芜千障野平云”,亦是崔国辅的“淮水悠悠千里路,烟波江上自由身”。他们既爱烟火人间、三餐四季,亦爱水上清风、山间明月。他们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看世间繁华落尽,却依然坚守初心,不卑不亢,不骄不躁。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江河湖库,大多隐匿于山林,堤防闸坝,常常坐落于乡野,水利向来是一份清苦的工作。经过一代代治淮人的艰苦奋斗,如今,在广袤的淮河大地上,一条永续流动的生命河、水清岸绿的生态河、通江达海的安澜河,正在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事业薪火相传,治淮久久为功。无论是奋战在水旱灾害防御主战场还是水利科技创新最前沿,无论奔波在治淮工程建设第一线还是淮河保护治理最基层,都需继承和发扬吃苦耐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摒弃骄娇二气,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把火热的实践一线作为最好的课堂,提升敢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能力素质,做绿水青山的守护者,做美丽淮河的代言人。
  两袖清风昭日月,一捧清淮映古今。当清风廉韵步入新时代新征程,当廉政文化融入民族复兴伟业,中国式现代化康庄大道上,务实之风、清廉之风、俭朴之风,正如长淮之水,乘风破浪,奔涌而行!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5年7月24日

作者:王佳
责任编辑:安天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