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测站楼 百年水文情
岳城水库漳河水文测站楼 李爽 摄
□曹文杰 侯亚男
现代都市高楼林立,摩天大厦不胜枚举,而在漳河边一个偏僻的农村,一座看来普通的三层小楼有什么样的沧桑历史,见证了什么事件,传承了什么样的精神呢?
这是一座略显古老的建筑,登楼凭窗眺望,眼前的漳河水向东一去不复返,润泽华北平原,不舍昼夜奔涌入海。这座楼位于邯郸市磁县,岳城水库大坝下游1.3公里处的漳河左岸,它日夜静听着漳河的涛声旋律,目睹着岳城水库的沧桑巨变,这就是岳城水库水文站老漳河水文测站楼。
薪火传承 百年水文测站新使命
漳河宽,漳河长,滔滔洪水似虎狼,年年淹没万倾地,妻离子散弃家乡。这是漳河历史洪灾的真实写照,漳河水患的根本治理从水文监测才真正开始。
1921年7月,原民国时期顺直水利委员会在磁县漳河沿岸距今岳城水库下游6公里处,设立上七垣水文站,百年水文站的历史从此拉开序幕。由于当时军阀割据、战火频仍,水文站历经更名、停测、复测、又停测、再复测多次变迁,在坎坷中“把守”着漳河的“脉搏”。直到1960年岳城水库建设时期,原邯郸专署水利局恢复上七垣水文站,更名为岳城水库水文站。
为完善漳河水文基础设施,更好发挥岳城水库水文站使命功能,1968年漳河测站楼建成,岳城水库漳河测站迁址到此,上七垣水文站的使命在此续写传承。
测站楼体为三层砖木结构,以砌石为基、青砖砌筑,楼内地板、楼梯皆为木质结构。测站楼向河正面外墙正中镌刻着毛泽东主席“一定要根治海河”的题词,这是毛主席对海河流域全面彻底治理的伟大号召与宏伟目标,承载着新中国根治海河流域水患、造福百姓的集体记忆。题词两侧镌刻的词句“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出自毛主席1963年所作《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这两句词既隐喻水文工作者与自然博弈的豪情,又暗合漳河云水激荡、防洪治水的壮阔实践,彰显了水文工作者守护江河安澜的使命担当。
风雨沧桑三十年,测站楼逐渐老化漏雨、门窗损坏,技术装备落后,基础设施老化,已经不能胜任新的测验任务需求。1999年,经漳卫南局批准,老测站楼停止使用,并就近建设了新的测站楼,更新了测验设备设施,测站面貌从此焕然一新。
2023年,借着岳城水库水文站提档升级的契机,岳城水库管理局党委秉持传承弘扬水文化的思路,按照“因地制宜、修旧如旧、挖掘弘扬、传承创新”的原则对老测站楼进行了维护整修。2024—2025年,又持续对站院面貌进行改造,对漳河测站历史沿革资料进行了系统整理,并结合百年水文站申报,完成岳城水库水文文化展馆规划布展。
这栋历经岁月洗礼、见证岳城水库水文事业曲折坎坷、蓬勃发展的“老古董”,在新时代“重装再发”,担负起水文化宣传的新使命,以崭新面貌和文化内涵再次展现在世人面前。
接续奋斗 水文事业再添新活力
“1963年大水过后,河床发生了改变,洪水翻起大浪,测流根本无法进行。为了抢测洪峰,我站船头抓紧钢缆,另一人掌控流速仪,其余四人作为‘压舱石’坐在船尾使船头抬高,这样一点一点由河道北岸向南岸施测。那时洪峰湍急,浪头一个接一个拍打着船舱,现在回想起来依然惊心动魄!”岳城水库管理局原高级工程师邢华为青年职工讲述测流故事,回忆起1964年水文工作人员冒着生命危险抢测洪峰,测船被打翻的场景还历历在目。
新时代岳城水库水文站迎来新的发展机遇。“2023年实施的水文提档升级项目,实现了无人机、雷达水位计、电波流速仪、走航式ADCP(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无人船等先进仪器的广泛应用,在线全自动翻斗式雨量计、雨雪量计、蒸发器等设备不断迭代更新。”岳城水库管理局水文水资源管理中心主任赵建勇介绍,随着北斗卫星的应用和上游雨量站、水文站的周密布设,雨水情监测“三道防线”建设进程持续深化,水文要素实现了全自动、全量程、全天候采集,岳城水库水文测验能力有了质的提升。
崭新的测站面貌、自动化的测验设备、传承百年的水文文化,见证了岳城水库水文事业的高质量发展。老测站楼既是漳河历史的守望者,也是漳河治理的参与者,更会是水文事业高质量发展的见证者。一代代岳城水库水文人以初心为笔、以坚守为墨、以岁月为卷,在奔流不息的时光里践行“人民至上、守护安澜、求真务实、甘于奉献”的百年水文精神内核。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5年8月28日
责任编辑:孟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