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足球直播_篮球比分¥体育官网

图片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主办:188足球直播_篮球比分¥体育官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水文化

读治黄史汲取治水智慧 于无声处感悟文化力量

发表时间:2025-09-18

  □本报记者 郑浩伟

  何以黄河——

  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2019年郑州、2021年济南、2024年兰州……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黄河的保护与治理,3次主持召开座谈会,30多次到黄河流域各省区考察,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领航掌舵。

  何种文化——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守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加强对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深入推进考古等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对推进黄河文化遗产保护作出的重要指示,为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指明方向。

  今年3月,黄委发布了首批黄河水利遗产名录;今年年底,黄委还将一体推进黄河上中游地区水利遗产调查统计和价值挖掘。这些千百年来黄河两岸人民群众开发治理母亲河的重要见证物,成为讲好“黄河故事”的重要载体。

  见证:大河岁岁安澜

  黄河既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生命河,也是一条桀骜难驯的忧患河。

  “多淤、多决、多徙”,“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有史以来,黄河给人的印象便是如此。“黄河宁,天下平”,始终是历朝历代美好愿景的真实写照。

  “朕抚临寰宇,夙夜孜孜,以经国安人为念”。在嘉应观,御制蛟龙碑讲述着清雍正皇帝重视武陟河防,治理黄河河南段的历程,也寄托人们对黄河岁岁安澜、年年平息的美好祝愿。

  “新中国成立后,为开发黄河水资源,修建人民胜利渠,当时的水利部领导和专家学者曾在这里办公,现场研究解决工程建设中遇到的问题。”河南黄河河务局办公室负责人向记者介绍,嘉应观再次见证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新中国水利史上兴利除害、根治水患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和实现黄河岁岁安澜取得的伟大成就。

  “填御堤防,波涛永息。安若泰山,固如磐石。”“城府坚完,民无垫溺。雨顺风调,男耕女织。”这是刻在开封镇河铁犀上的铭文。

  明正统年间,于谦任兵部右侍郎巡抚山西、河南,治理黄河成效颇丰,深得民心。明正统十一年 (1446年),于谦命人筑造镇河铁犀,置于安运门(北门)外的护城堤上,并亲自撰写《镇河铁犀铭》。

  500多年过去了,铁犀仍在,铭文消磨。新时代的黄河水利人却让文物“重生”,镇河铁犀冰箱贴等文创产品不仅深受社会大众的喜爱,也见证着黄河从泛滥到安澜的美好转变,更让“黄河故事”走进了千家万户。

  太行堤被誉为“巨龙般的黄河大堤”,“黄河的第二道防线”,“古胙地第一大抗洪防沙工程”等;有着“山东黄河第一闸”之称的石洼分洪闸至今仍在保卫着济南、京沪铁路、胜利油田和下游两岸千百万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华民族治理黄河的历史也是一部治国史。把黄河的事情办好,如今我们接着做起来了!

  创新:技术日益成熟

  在河南省济源市五龙口镇的沁河出山口,有这样一个水利工程,与闻名遐迩的郑国渠创建于同一时期,别称“秦渠”。它就是五龙口古代水利设施,展示了诸多古代水利工程的技术成就——我国历史上第一个采用“暗渠”方式实现“隔山取水”的水利工程,首次利用“水流弯道”原理取水的水利工程。

  “首批黄河水利遗产名录,也在反映着不同历史时期黄河治理理念、河工技术、工程建设的变迁,彰显着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黄委办公室负责人表示。

  南坦险工位于188足球直播_篮球比分¥体育官网:德州市齐河县祝阿镇,始建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据《齐河县志》记载,南坦险工至大王庙险工段,最窄处仅444米,险工毗连,遥相对峙,个别河段弯急滩浅,故有“黄河咽喉”之称。

  “1946年党领导人民治黄以来,经过对南坦险工的不断加固,成功防御多次大洪水。”山东黄河河务局办公室负责人说,“1970年的时候,这里还诞生了一项新技术,在人民治黄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黄河水少沙多,如何更好地处理和利用泥沙,山东齐河黄河人产生了用吸泥船抽沙固堤的想法。1970年2月,齐河修防段造船厂在齐河南坦挂牌成立,开始试制吸泥船,发展机淤固堤。

  “吸泥船的诞生,开辟了黄河下游机淤固堤的新纪元,引黄放淤固堤成果还在1978年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山东黄河河务局办公室负责人补充道,“坐落于南坦险工87—98号坝的红心广场,就是黄河第一艘机淤固堤吸泥船‘红心一号’的诞生地。如今,这里成为黄河文化宣教基地,4年来累计吸引游客超30万人次,真正实现了水工程与水文化的深度融合。”

  河南原阳人民利用当地的砖、石等材料,筑起了坚固的堤坝和护滩工程,原阳砖坝遗迹作为原阳黄河治理的重要见证物之一,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价值;初为秫秸埽坝,后逐步改为乱石坝的山东泺口险工,现已建成标准化堤防工程,“济南黄河标准化堤防工程荣获鲁班奖记事碑”还入选了“共和国印记”见证物……

  如今,模型黄河、智能石头、光电测沙仪等一系列优秀科技成果得到实践应用,科技创新在黄河治理中逐渐发挥着重要作用。

  传承:文化生生不息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数千年来,黄河早已同中华民族的苦难辉煌扭结在了一起,悠久厚重的黄河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历史乐章中不可替代的黄钟大吕。

  1947年6月30日,刘伯承、邓小平率领中国人民解放军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12万人,在以河南台前孙口为中心渡口的300里河段上,冒着国民党军队的枪林弹雨,强渡黄河,继而发动鲁西南战役,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序幕。

  “作为黄河下游河道整治规划中的工程之一,影唐险工对稳定河势,确保堤防安全,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河南黄河河务局办公室负责人说,近年来,台前黄河河务局与地方政府紧密结合,打造了集党建、法治、黄河文化、历史文化、红色文化于一体的黄河工程与水文化融合示范工程,成为周边地市的“黄河明珠”。

  1948年6月19日—8月30日,山东高村险工发生严重险情。冀鲁豫行署、黄河水利委员会组织大批干部和工人、群众,在解放军保卫下奋力抢险,终于化险为夷。抢险期间,遭国民党军队袭击牺牲150余人,人民群众用鲜血和生命保住了大堤安全,写下了治黄史上光辉的一页。

  “自1992年修建高村抢险纪念碑起,东明黄河河务局逐步构建起‘广场+基地+景观’的立体展示平台,让险工变身黄河文化传播阵地。”山东黄河河务局办公室负责人向记者介绍,“实景+多元传播”融合是其创新之处,在强化防洪功能基础上,让水安全与水文化共生。

  从人民胜利渠宣告新中国黄河治理初战告捷,到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挺起“万里黄河第一坝”,再到打渔张灌区引黄闸“三闸并立齐飞潮,引水东去共听涛”……

  正因为黄河桀骜不驯,我们的文化基因中才有了更加坚韧的品质、更加超凡的智慧、更加鲜明的特色。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黄河流域的水利遗产已然记录了五千多年的文化不断流,未来,还将继续见证黄河会更美!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5年9月18日

作者:郑浩伟
责任编辑: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