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足球直播_篮球比分¥体育官网

图片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主办:188足球直播_篮球比分¥体育官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水文化

“黄河歌者”光未然:一生与江河相伴

发表时间:2025-09-18

  □王子月

  9月3日上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大会开始前,全场高唱《保卫黄河》,激昂旋律响彻广场。这首诞生于抗战烽火中的歌曲,是《黄河大合唱》的第七乐章,而这部经典套曲的作词者——光未然,不仅以笔为枪歌颂黄河,更用一生书写了与江河的不解之缘。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馆藏《黄河大合唱》总谱 资料图片

  以笔为枪:黄河涛声里的民族呐喊

  光未然,本名张光年,湖北省光化县(现老河口市)人。“未然”音同“未燃”,他曾这样解释:“我的这个光,尚未燃烧发光,但这份拳拳报国情怀一直积蓄着。”在武昌中华大学中文系求学期间,他便以“未然”为笔名,创作了大量抗日革命诗歌与宣传短剧,用文字点燃民众的抗日热情。

  1936年冬,不满23岁的光未然从武汉赴上海参加抗日宣传,与音乐家冼星海相识。日寇进攻上海后,抗战文化团体撤退至武汉,两人再度相逢于长江之畔,联袂谱写了《赞美新中国》《拓荒歌》等10首传唱广泛的歌曲,让救亡之声在江风中激荡。

  1938年秋末,光未然率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抗敌演剧队”第三队,辗转晋西南游击区慰问军民。途中,他乘船渡过黄河,亲历壶口瀑布的磅礴激流。自幼熟知长江的他,被黄河“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气势与勇往直前的精神深深震撼,心中开始酝酿一首赞颂黄河、歌唱中华的长诗《黄河吟》。

  “这第一次渡过黄河的体验,对于我,对于演剧第三队的全体同志,都是终生难忘的。那次渡河和观赏壶口瀑布的感受,使我产生了创作的形象、灵感和激情的冲动。”多年后,光未然在文章中如是回忆。

  1939年初,光未然因骑马摔伤胳膊赴延安休养,与冼星海再次相聚。这次重逢,让他放弃了长诗计划,决心与冼星海共同创作《黄河大合唱》。一部400余行、八种曲式组合的组诗就此诞生。同年4月13日晚,《黄河大合唱》在延安首演。从此,“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的旋律穿越时空,成为激励无数国人砥砺前行的精神号角。

  情系江河:水利事业中的赤子之心

  新中国成立后,光未然并未沉溺于《黄河大合唱》的光环,而是继续为百废待兴的国家贡献力量。他的目光,始终离不开滋养民族的江河,对水利水电事业更是倾注了深切关怀。

  1959年,他深入三门峡水利枢纽工地体验生活,创作出《三门峡大合唱》。这部作品真实而艺术地反映了一代人在水利建设中展现出的热情、理想与献身精神,让水利人的奋斗身影在艺术殿堂中留下印记。

  1989年《中国水利报》创刊,报社记者专访这位“黄河歌者”,并撰写《载笔天涯作壮游——访著名诗人光未然》一文。面对报纸的创刊,光未然对副刊的内容设置更是提出殷切期望:“《中国水利报》的副刊,应该是既面向水利战线读者,又同时能唤醒全社会的人们都来关心水、讴歌水。”寥寥数语,尽显他对水的深厚情感与对水利事业的殷切期许。

  回顾光未然的一生,江河是他创作的源泉,更是他精神的归宿。晚年,当他回到阔别多年的湖北老家,踏上老河口路家巷码头时,耳畔传来汉江的涛声,不禁感叹:“恍若隔世呀。只有汉江的涛声,还是离家时的涛声。”那熟悉的水声,是他与故土、与江河最深的羁绊。

  2002年,光未然逝世。按照他的遗愿,家人将其骨灰撒入黄河源头。这位一生与江河相伴的“黄河歌者”,他的灵魂最终与黄河融为一体,浩浩荡荡,永无止息,继续见证着中华民族的奋进与荣光。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5年9月18日

作者:王子月
责任编辑: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