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倡议引发共鸣 携手构建智能大坝
发表时间:2025-05-23分享到:
复制链接成功
□本报记者 魏晓雯 杨轶
复杂而深刻的变化,正在全球坝工领域发生——气候变化影响加剧,导致大坝面临的环境条件更加复杂、更趋极端,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也深刻改变着大坝建设运维模式。
在全球坝工事业发展面临着理念重塑、技术变革、模式再造的关键时刻,国际大坝委员会第28届大会于5月21日在中国成都开幕,全球坝工领域的2000余名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共寻转型发展之路。
在本次大会开幕式上,中国水利部部长李国英发出构建安全大坝、生态大坝、智能大坝的倡议。在智能大坝方面,他倡议坚持数智赋能,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坝工领域全方位全链条应用,加快以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水利新质生产力发展,加快以智能大坝为标志的大坝现代化建设,以高效能管理促进坝工事业高质量发展。
构建智能大坝的倡议,来源于对坝工行业发展逻辑和规律的深刻洞见:传统的工程管理模式已难以有效应对高水平安全和高质量发展的需求,在人工智能技术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应用智能技术赋能大坝工程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不仅如此,在“数智赋能水库建设和运维”专场活动中,李国英部长还指出,智能大坝的主要目标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智能大坝的实施路径是数字孪生,智能大坝的核心特征是预测未来。
中国提出构建安全、生态、智能大坝的倡议,为全球坝工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活力,尤其是“应以智能大坝为引领,推动大坝建设和运维高质量发展”的倡议,无疑为各国坝工领域转型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引。
“应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融入大坝全生命周期,促进大坝管理从被动管理向主动预测型管理转型。以人工智能、大数据、实时监测等新技术赋能大坝安全监测与风险防控,保障大坝安全可靠及可持续发展。”国际大坝委员会主席米歇尔·利诺也呼吁以数智技术赋能水库建设和运维,他期待通过此次大会,共商智能大坝领域国际标准制定,携手应对风险挑战,推动全球坝工技术创新发展。
韩国水资源公社研究院水基础设施安全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林正烈也表达了推动韩国水库大坝数智化转型的迫切需求:“韩国22%的水库大坝已运行超过40年,气候变化和基础设施老化正在加剧韩国水库大坝安全管理问题,传统的检测方式在效率和数据使用方面很有限,数智化转型势在必行。”
在“数智赋能水库大坝建设和运维”专场活动中,由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编写的《智能大坝理念与实践》一书全球首发,中国专家代表还围绕雨水情监测预报“三道防线”建设、水库大坝智能建造和运维等方面进行了分享,为各国推进大坝安全、高效、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
“中国是智能大坝建设起步比较早的国家,数字孪生大坝建设和大坝智能建造、运维、设计等,都在全方位地引领世界。”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表示,中国很多大坝都建于20世纪中期,建设条件差、安全隐患多,而智能大坝技术将为这些水库大坝的除险加固提供坚实支撑,同时,智能大坝技术在新建大坝的勘测设计、智能建造等环节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作为《智能大坝理念与实践》编写组的成员,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刘毅坦言:“智能大坝是坝工技术发展的必然,但其全面实施将是一个长期和逐步的过程,需要分类分阶段推进,并在实践应用中不断迭代升级。中国在智能大坝领域已做出了有益的实践探索,通过构建现代化水库运行管理矩阵、建设数字孪生工程,有效提升了水库运行管理精准化、信息化、现代化水平。”
谈及智能大坝技术的未来应用场景,刘毅说:“一方面,要有效提升单个大坝工程管控能力和运维水平,提升多目标决策的合理性,实现工程效益的充分发挥。另一方面,也要加强流域和区域水库大坝群的协同联动,强化梯级联合调度,实现水库大坝群效益的最大化发挥。”此外,智能大坝将与国家水网、智慧能源、智慧交通等领域深度融合,在水资源管理、能源供应、交通航运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愿学习借鉴中国智能大坝建设的成功经验。”“希望同中国专家加强智能大坝建设领域经验交流,共同为推动坝工事业转型发展贡献力量。”……与会代表的声音,传递出响应中国倡议、携手探索坝工领域未来发展道路的态度和信心,相信以智能化为标志的大坝现代化建设,必将深刻改变大坝的未来,推动全球坝工事业迈上新台阶。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5年5月23日
责任编辑: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