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筑屏障 安澜护民生
——走进蓄滞洪区系列报道之三
安徽省淮河流域重要行蓄洪区建设工程通过新建保庄圩、庄台、排灌泵站,加固堤防,建设深水区溢流堰等,进一步完善安徽省内淮河干流9处重要行蓄洪区安全建设体系。城西湖蓄洪区是其中之一,当淮河遭遇超标准洪水时,它可吞纳28.8亿立方米洪水,极大地缓解淮河干流过洪压力。
“我们在城西湖蓄洪区内新建王截流保庄圩和陈郢保庄圩,结合霍邱县实施的蓄洪区居民迁建,将在新建保庄圩内安置1.5万户4.6万人。”安徽省淮河流域重要行蓄洪区建设工程(霍邱段)建设管理处副处长方君介绍。
站在堤顶远眺,新筑的护坡披上了混凝土“铠甲”,仅剩的土黄色路基正待沥青封层。从工程示意图上可以看出,新修的堤防与淮河堤防相互连接,围成封闭的保庄圩,恰似一条强壮的手臂,将村庄揽入怀中,守护着一方百姓的安宁。
曾经每逢汛期就要“迁徙”的行蓄洪区居民,将告别“水进人退”的历史。
沿着淮河堤防继续前行,曾台排灌站映入眼帘。青色的泵房矗立在淮河右岸。这里是陈郢保庄圩连通淮河的排灌通道。
“曾台排灌泵是在原有泵站基础上升级改造的,拆除重建工程位于淮河大堤上,需要破堤施工。它是城西湖蓄洪区建设项目中最复杂、最关键的构筑物。由于老泵站承担着灌溉任务,该泵站需在一个枯水期内完工,单体体量大、工期紧,给施工带来极大挑战。”方君说。目前,排灌站主体工程已基本完成,剩余部分配套设施正在抓紧推进。工程建成后,不仅可以灌溉2.2万亩农田,还能在汛期为保庄圩排涝,排涝面积约2.9万亩。
随着施工进度不断推进,城西湖蓄洪区的运用将更加精准、更有底气。与此同时,安徽省淮河流域重要行蓄洪区建设工程也在加速实施,淮河流域行蓄洪区的运用标准不断提升,启用将更加安全,真正实现“动荡少、撤得出、人安全”,有效缓解淮河中下游河道泄洪难题。
从淮河之畔转战长江之滨,安庆市华阳河蓄滞洪区建设同样如火如荼。作为长江干流中下游最后一处蓄滞洪区,也是湖口附近蓄洪容积最大的蓄滞洪区,它地跨安徽、湖北两省,肩负着分蓄长江中下游25亿立方米超额洪量的重任。
“华阳河蓄滞洪区由5个大湖组成,历史上就是洪泛区,60多万百姓居住于此。人们围湖造田形成了很多圩区,圩区百姓长期与洪水抗争。”安庆市华阳河蓄滞洪区建管处总工程师殷兰馥介绍,这片约1600平方公里的区域,原先的防洪标准较低,无进、退洪闸,只有两个排水通道,无法控制进洪速度和进洪量,还容易造成“关门淹”。
为破解这一难题,安徽省加快华阳河蓄滞洪区建设工程的建设进度,致力于建成调控灵活、运用自如的蓄滞洪区,筑牢长江流域防洪安全的最后一道屏障。殷兰馥表示:“华阳河蓄滞洪区建设工程(安庆市)是国家150项重大水利工程之一,是安徽省仅次于引江济淮的第二大水利工程。通过建设进、退洪工程和安全建设工程,为华阳河蓄滞洪区安全启用创造条件。”
在华阳河蓄滞洪区杨林退洪闸施工现场,上百名施工人员和大型机械正在开展闸室主体结构施工。前不久,这里刚刚完成闸室地板混凝土浇筑工作。
施工工地上,一排整齐的降水井引人注目。“这些降水井是破解施工难题的制胜法宝,基坑开挖需深入地下,长江水会通过堤防渗入基坑,阻碍施工。降水井通过抽排地下水降低水位,避免基坑底部因地下水渗透引发土体软化或管涌,确保施工顺利。?”华阳河蓄滞洪区建设工程(安庆市)主体工程施工Ⅱ标段项目经理王喜才介绍,降水井一旦出现故障,施工就会被迫中断,因此工期越长,建设风险越大。项目部全体员工抢抓施工黄金期,攻坚克难,安全高效作业,工程建设进度条不断刷新,预计2026年汛前工程将具备启用条件。
殷兰馥介绍,华阳河蓄滞洪区建成后,将保障整个区域能排能灌,显著减轻长江下游防洪压力。
蓄滞洪区是流域防洪工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保流域防洪安全的“底牌”。安徽地跨长江、淮河中下游,两河入皖后地形平坦、流速骤降,导致洪水易淤积难下泄,形成“洪水走廊”特性。安徽省内21处国家蓄滞洪区可有效缓解相关流域行洪压力,避免水位壅高、洪水漫溢引发更大范围的洪涝灾害。
让人记忆犹新的是,2020年汛期,淮河流域、长江流域先后启用安徽省内濛洼等10处蓄滞洪区分洪,守护了重要堤防和城市的防洪安全,凸显了蓄滞洪区的关键作用。“安徽近年来通过预报、预警、预演、预案,科学研判雨情水情,有序调度运用蓄滞洪区,最大限度减少洪水对淮河、长江流域的影响。同时,按照‘聚焦安全,因地制宜,分区施策,近远结合’的原则,加快蓄滞洪区布局优化调整,实施安全建设,改善蓄滞洪区内居民生产生活条件,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安徽省水利厅水旱灾害防御处副处长朱晓二介绍。
据统计,1950年以来,安徽省蓄滞洪区在30个年份投入运用,现有蓄滞洪区累计运用175次,其中淮河流域蓄滞洪区启用频繁。在长期实践中,安徽总结出一套蓄滞洪区建设管理模式。早在2017年,安徽就出台了《安徽省行蓄洪区产业发展负面清单》,明确列出蓄滞洪区内限制类与禁止类项目,做好产业指引,避免蓄滞洪区内建设大量非防洪项目。
“目前,安徽已建成蓄滞洪区数字‘一张图’,实现了蓄滞洪区空间范围标定、基础信息查询、安全运用分析、预警提醒等功能。”安徽省水利科学研究院水利信息与自动化研究所工作人员方应东介绍,借助数字技术,蓄滞洪区的运用和管理将更加科学高效。
“安徽将继续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和水利部的工作要求,扎实推进蓄滞洪区建设与管理,做好蓄滞洪区运行、移民补偿等工作,确保充分发挥蓄滞洪区作用的同时,保障群众安全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朱晓二说。
从“人水相争”到“人水共生”,从被动抗洪到主动调控,蓄滞洪区工程建设不断推进,“分得进、蓄得住、排得出、人安全”的目标将成为现实,江淮大地上的防洪屏障日益坚固。
作者:王曼玉 刘欣 郭鑫
责任编辑: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