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科技防汛“北京样板”
——北京市水利工程管理中心推行“科技+运管”新模式
□本报通讯员 王丽娜
“大家盯紧水情、水质、变形等自动监测数据,有情况第一时间报告!”10月12日,密云水库数字孪生办公室负责人郝皓对技术人员叮嘱道。此时,北京市水利工程管理中心监测大屏上,数据跃动如织,守护着城市水安全。
自2023年成立以来,北京市水利工程管理中心坚持以改革驱动创新,持续推动信息技术与水利工程运行管理深度融合,以智慧赋能水务高质量发展。
推动实现“两个转变”
围绕智慧水务建设,水利工程管理中心多措并举、多技联用,推动实现“从‘传统模式’迈向‘创新谋划’”和“从‘经验决策’转向‘智慧决策’”的两大转变。
面对供水调度、生态修复、防汛应急等复杂任务,水利工程管理中心将科技创新作为核心驱动力,系统完善科技委员会制度,推进25项重大科技需求,形成14项重点科技任务,并成立无人船等多个专题小组。通过制定“十五五”规划,将科技创新与重大工程建设紧密衔接,明确智能化管理目标,持续夯实技术储备,全面提升水利工程管理的专业化水平,实现从“传统模式”向“创新谋划”的转变。
同时,水利工程管理中心制定智慧化人员综合素质提升方案,通过交流、授课、讲座等多种形式,增强技术人员能力,支撑实现从“经验决策”转向“智慧决策”。在专题研究方面,“AI无人智能船研发”项目已在南护城河试运行,实现自动避障与夜间作业,有效优化成本、降低工单量,获得北京市政府与市民的广泛关注。同时,“湖库淤积及清淤技术”研究稳步推进,实训基地建设已现雏形,推动职工从“要我创新”向“我要创新”转变。
打造科技防汛“北京样板”
面对海河“25·7”区域性特大洪水,水利工程管理中心以科技防汛为突破口,综合运用数字孪生、探地雷达、三维激光扫描等前沿技术,开展精准测报、隐患排查与调度演算,织密防汛智慧防线。
作为大流量泄流实施单位的密云水库管理处,结合数字孪生密云水库项目实施初步构建“天空地水工”一体化监测感知体系,数字孪生平台每日接收雨情、水情等数据超4.2万条,支撑预报调度一体化运作。平台实现分钟级调洪演算,较传统人工预演速度提高数十倍,累计完成预报1200余次、预演近700次。郝皓说:“系统还能通过AI(人工智能)识别水面漂浮物,快速定位问题,大幅度缩短人工巡查时间。”
同样发挥重要作用的还有永定河数字孪生系统,该系统涵盖27个应用场景,服务防洪、水资源调度等四大业务。聚焦斋堂水库与卢沟桥分洪枢纽防洪调度,系统通过“复用市级防洪模型+自建调度模型”的形式,推动防洪模型与水库、水闸调度深度融合,调度运行科负责人申阳介绍:“今年汛期,一场降雨就能计算50多套方案,可快速联动上游拦蓄、下游分洪,提速增效。”系统还可自动抓数据,一键生成报表。调度运行科副科长晋雪松说,“以前做防汛日报、专题分析,得人工汇总,今年汛期我们共形成官厅水库大流量泄水专题报告信息62期、水情报告700余份,效率大幅度提升!”
在潮白河堤防检测中,水利工程管理中心运用二维、三维探地雷达为堤防进行“CT扫描”。潮白河管理处主任韩殿微介绍,二维雷达生成“剖面图”快速识别隐患,三维雷达则构建“立体画像”精准探测复杂结构。此次海河“25·7”区域性大洪水应对过程中,二维、三维探地雷达测线总长143.16公里,在巡查土体流失、研判堤防隐患风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针对隐蔽的堤基渗水问题,水利工程管理中心引入高密度电法与射频大地电磁法进行检测。水利工程管理中心规划科技处副处长韩丽解释说:“渗水通道含水量高,电阻率低,在图像中呈现明显‘低阻异常区’。”通过多技术联用,渗水通道检出率显著提升,为险情处置争取了宝贵时间。面对潮白河局部塌岸,管理中心运用三维激光扫描仪快速完成测绘。潮白河管理处副主任杨伟超介绍:“半小时完成3处塌方测绘,误差极小。模型还能模拟发展趋势,指导精准抛石,提升抢险效率。”为弥补巡查死角,水利中心采用无人机对河道全程视频采集。潮白河管理处副主任窦艳兵表示:“未来将探索无人机识别管涌、监测流速水位等应用,进一步提升河湖管护效能。”
“我们将持续推进科技与水务深度融合,让水利工程既扛得住暴雨,更守得住民心。”韩丽说。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5年11月1日
作者:王丽娜
责任编辑:孟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