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足球直播_篮球比分¥体育官网

图片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主办:188足球直播_篮球比分¥体育官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地方 > 甘肃

戈壁深处探转型 黑河之畔见真章

——河海大学调研团解码西北小水电绿色蝶变之路

发表时间:2025-04-08

  □通讯员 付玉飞

  暮春三月,河西走廊春寒料峭,河海大学“小水电绿色转型”调研团深入河西走廊腹地——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对黑河干流上的龙渠一、二、三级水电站展开深度调研。作为黑河干流重要的梯级电站,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区域生态系统的关键节点,三座电站承担着区域供电与灌溉的双重使命。这座承载着半个世纪发展印记的梯级电站群,正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智慧赋能”的转型实践,为西北地区小水电高质量发展提供鲜活样本。

  能源矩阵:半世纪转型之路

  矗立于黑河峡谷的龙渠一级电站始建于20世纪70年代,总装机容量达到16000千瓦,历经三次蝶变:1992年二级电站投运、2000年三级电站建成、2013年启动增效扩容改造,最终形成梯级开发的能源矩阵。“我们的4台机组年平均发电量可达8511万千瓦时,相当于每年减少标煤消耗2.8万吨。”龙渠一级电站办公室主任刘利伟指着智能化集控大屏介绍。

  三级电站数据全部接入集控中心,“智慧大脑”通过智能算法实现水资源精准调配。调研团成员观察到,系统不仅能实时监控32项设备参数,还可根据电网需求智能调节出力,在丰水期电价较低时,主动降低发电负荷,减少资源浪费;在枯水期电价高位时,提高发电量,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龙渠电站精准调度灌溉用水

  生态优先:重塑小水电生命线

  在黑河岸边,一组特殊的设施引起调研团注意:泄洪闸底部加装的30厘米混凝土垫块,配合生态导流槽与排沙孔,确保每秒不低于2.5立方米的生态流量。甘州区河湖管理中心负责人李杰介绍:“龙渠一级电站通过24小时视频监控与数据直传系统,将生态流量保障纳入政府监管平台,3年来下游断面水质持续保持Ⅱ类标准。”

  电站周边的生态治理同样成效显著。厂区外延的20余亩边坡经过格宾石笼加固,栽种的树木形成绿色屏障,与周边农田构成和谐生态圈。环境监测数据显示,电站改造后周边植被覆盖率提升45%,鸟类种群增加10种,真正实现了“发电不见坝,厂房隐绿中”的生态景。

  技术赋能:破解转型核心命题

  走进电站地下厂房,调研团发现了“少人值守、无人值班”的奥秘:温度传感器、振动监测仪等多个智能终端构成感知网络,运维人员通过移动终端即可完成设备诊断。“以前巡检需要3小时,现在15分钟就能掌握全站状态。”电站技术人员演示着信息化系统说“通过信息化系统,可实时监测设备运行状态,有效提高了设备维护的精准性和响应效率,2024年电站故障响应时间缩短至8分钟,较改造前效率提升40%。”

  同时电站严格遵循“电调服从水调、发电服从灌溉”的用水原则,统筹灌溉、发电、生态需求,根据甘州区水务与电力部门的统一调度,确保大满、盈科两大干渠20余万亩农田优先用水。据了解,2024年旱季,电站通过精准调度灌溉用水1200万立方米,助力粮食增产,创造了度电产值之外的惠农效益。此次绿色转型的实践,让电站获评“全国农村小水电绿色示范电站”。

  民生筑基:小电的大担当

  调研团在甘州区龙渠乡龙首村看到,由电站援建的三座水塔保障着2万余人饮水安全,优惠电价政策使周边村民年均电费支出降低30%。电站开辟残疾人专属岗位,采取“电站+农户”模式,吸纳12名残障群众在卫生、绿化岗位就业。“我们不只是发电企业,更是社区成员。”刘利伟介绍,近3年电站累计投入60万元用于周边村社道路硬化。

  站在电站观景平台远眺,黑河水携着融雪奔腾而下,经过三级电站的科学调度,既化作清洁电能点亮万家灯火,又滋养着河西走廊的生态绿洲。“龙渠三级电站实践证明,小水电完全能实现生态与效益双赢。”河海大学“小水电绿色转型”调研团领队黎佳文总结道,电站通过“设备智能化、管理精细化、效益多元化”转型,为西北地区小水电升级提供了可复制的技术路径。

  在能源结构绿色转型大潮中,小水电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拼图。正如黑河之水穿戈壁而不涸,只要坚持绿色创新,这些“生态卫士”必将在“双碳”征程中持续迸发澎湃动能,书写更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答卷。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25年4月8日

作者:付玉飞
责任编辑: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