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人水和谐幸福长
□本报通讯员 王宝茹 马彬
把江河湖泊打造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湖,是国家“江河战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自2018年起,宁夏回族自治区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以空间管控为基础、生态修复为重点、幸福河湖建设为目标,持续改善河湖面貌,全面划定管理范围,“四乱”(乱占、乱采、乱堆、乱建)问题实现动态清零,黄河宁夏段水质连续八年保持Ⅱ类进出水质,越来越多的河湖“呼吸”更加顺畅,风景更加秀美。
压实河湖管护责任
宁夏以河湖长制为抓手,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责任体系。省级层面高位推动,自治区党委和政府主要负责人履行总(副总)河长职责,深入黄河及主要支流巡查调研破解难题,累计签发5份总河长令,统筹谋划管护工作。自治区级河长落实常态化巡河、定期联席会议、高效交办机制,靶向解决侵占岸线、水污染等问题;各成员单位打破壁垒,建立会商、督查、考核“三联动”机制,推动管护从“单兵作战”迈向“协同共治”。市、县、乡、村4300余名河湖长年均巡河履职18.5万人次,深入河边湖畔解决垃圾堆弃、乱挖乱排等突出问题,筑牢基层防线。
宁夏坚持系统思维,将制度创新作为河湖管护的“压舱石”。聚焦顶层设计,自治区党委政府立足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大局,出台河湖治理纲领性文件,制(修)订交办、督办、通报、考核全链条等工作制度28项,形成闭环体系。在全国率先建立全域“河长+检察长+警长”机制,289名河湖检察长、381名河湖警长依法履职,强化执法威慑。同时融合人防与技防,布设1413个监测设备,引入无人机、卫星遥感等技术,推动河湖管护从“人工巡查”迈向“智能监管”。
筑牢岸线生态根基
为了让水岸交融的风景更有看头,宁夏以“一张蓝图管全域”的魄力,完成968条河湖管理范围划定,将成果嵌入数字化系统,实现边界清晰、管控精准;针对采砂与岸线利用,实现规划编制“全覆盖”,科学划分功能区,给每寸岸线定制“专属守则”;出台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管理办法,为涉河建设戴上“紧箍”,实施全链条监管。
宁夏纵深推进河湖库“清四乱”常态化规范化,累计复核6250个疑似遥感图斑,在黄河宁夏段,全面禁种高秆作物、全面禁采,累计整治4153个问题,黄河生态园、黄河宫等“硬骨头”被逐一啃下,塞上江南博物馆侵占河道整治案例入选全国典型,成为铁腕治河的生动注脚。这一系列“硬核”举措,不仅还河湖岸线整洁,更稳固了河道行洪的安全根基。
宁夏还为岸线管控注入科技动能,推广河道采砂许可电子证照与砂石采运电子管理单,让采砂管理步入“数字时代”,砂石流向全程可溯;建立涉河建设项目动态数据库,对1.24万个项目实施清单化、信息化“云监管”,“天眼”监测与“地网”巡查协同作战。
提升幸福河湖内涵
宁夏率先构建省级河湖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完成96条河湖健康评价及档案填报,为治理提供数据支撑。实施母亲河复苏行动,整合资金推进银川七子连湖水环境提升、泾河源流生态修复等工程,典农河成功申报水利部幸福河湖建设项目,渝河跻身首批国家示范河湖。
污染防控成效显著。20个地表水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95%,劣Ⅴ类水体动态清零。河湖生态修复与“三北”工程深度融合,全自治区水土保持率达77.7%,生态屏障更加牢固。
全民共治格局逐步形成。宁夏升级河湖长综合管理信息平台,通过报、网、端、屏全媒体公示河湖长名单,实时更新公示牌信息,畅通公众监督渠道。依托“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开展主题宣传,培育“黄河卫士”志愿服务品牌,5.7万人次参与垃圾清理、文明劝导,护河志愿者成为河湖岸边的亮丽风景。
新征程上,宁夏将继续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为引擎,深化河湖长制,把“四水四定”融入河湖管护,精耕河湖治理“责任田”,绘就安全河湖、生命河湖、幸福河湖新画卷。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5年10月1日
责任编辑:孟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