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江畔奏响“幸福歌”
如今的锦屏镇共和村美景如画 本报通讯员 刘波 供图
□本报通讯员 罗天育
近年,随着移民后续发展的整体谋划,四川省宜宾市屏山县围绕“搬得出、稳得住、富得起”的移民工作总体思路,坚持以促进移民群众持续增收为目标,以落实后期扶持政策、发展移民产业、建设美丽移民村镇为主线,把各项水库移民帮扶政策落实到山上湖边、家家户户、田间地头,落在全县32万屏山人民的心头上,让库区移民的生产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移民新村,绘出美丽家园新画卷
2011年,因向家坝水电站蓄水,锦屏镇共和村大部分土地被淹没。为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推进库区移民工作有序开展,村民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前后经历两次后靠安置至共和村。
“从原来刚搬迁时‘一穷二白’的小村落,蜕变成如今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这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扶持。”共和村干部李正均回忆起共和村的变迁,打开了话匣子:“移民搬迁后村名改为共和。刚搬来时,这里人居环境较差,水果产业基础薄弱。随着移民后期扶持项目的开展,共和村开展‘三清三拆’,发动群众发展水果产业,如今村庄环境明显提升,村容村貌更加美丽,大家的生活也越来越好。”
从“移居”到“宜居”,共和村只是屏山县众多移民村的一个缩影。屏山县将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的发展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统筹做好“移民安置”和“后期帮扶”两个环节,通过紧盯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中长期目标,以点带面推动美丽移民村逐步由整村推进向整库、整片、整镇发展。
截至目前,屏山县累计投入1.02亿元实施水库移民美丽家园建设项目,建设产业道路、农业项目、人饮工程等116个项目,打造了新安湖滨社区、新市龙尾社区等一批独具特色的水库移民示范村,并开展了媒介推广活动。
一村一业,走出乡村振兴新路子
书楼镇靠江沿岸的大部分移民就地后靠,移民村借助库区天然生态优势发展旅游业,建起客栈。游客李女士是这里的常客,她说:“这里环境优美,村民热情,我经常在周末约上三五好友来这里游玩。”
2022年,屏山县投入1.26亿元推进书楼镇水库移民整村提升工程项目建设,充分利用当地休闲观光特色,配套建设码头、步道等,为当地旅游业添砖加瓦。“自从整村改造后,家乡变得更美了,游客来这里玩得更舒心,客栈营业额节节攀升。”田坝村移民刘兵自豪地说。看到家乡的变化,2017年,刘兵结束在外打工的日子,在书楼镇开起第一家客栈,年收入达50多万元,还带动当地发展起5家客栈。
沿江而上,距书楼镇80千米的新安镇,移民人口约4400人。为了让移民搬得出、留得住,新安镇因地制宜发展农副产品特色产业,从布局、产业、融合、推广四个方面着手,推动产业振兴、移民增收致富。2024年,全镇形成7个以枇杷、椪柑等为特色产业的乡村振兴示范带,推广上联养殖业、下联种植业的生态循环农业产业生产模式,新增蔬菜、黄桃、中草药等特色产业面积超10万亩,移民人均纯收入增加600元以上。
近年来,屏山县因地制宜,结合水库移民产业发展优势,全县累计投入1.62亿元实施185个产业发展项目,推动发展“一村一品”“一村一业”,涌现出大五星枇杷、红庙村白茶、茵红李产业基地等一批依靠特色优势产业富村富民的典型,进一步激活移民村产业发展“一池春水”,让产业成为移民村和群众增收致富的有力支撑。
产业富民,奏响移民安居“幸福歌”
2017年,屏山县发挥电力、劳动力丰富等优势,将产业发展与移民后期扶持深度融合,选准纺织产业这条赛道,充分发挥扶持资金效益,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持续提升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居环境,实施特色产业项目,助力库区移民致富。
坐落于屏山县王场工业园区的宜宾天之华纺织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之华),便是被引进的企业之一。自2018年成立以来,天之华共吸纳近200名移民群众就业。村民龙梅在天之华工作后,工资比在外务工时涨了2000多元。不到两年时间,踏实肯干的她还升职为部门主管。“现在不用外出打工,在家门口就能挣钱,还能照顾老人和小孩。”龙梅笑着说。
移民搬迁让屏山县走上了工业发展的快车道,移民后期扶持使得全县基础设施更加完善,营商环境持续提升,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纺织企业。大规模的纺织产业链,不仅增加了屏山当地人的收入,也让更多人能在家门口安居乐业。
作者:罗天育
责任编辑: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