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脉江河显担当
——陕西省三门峡库区水文水资源中心汛前“体检”渭洛河
□记者 刘艳芹
春潮涌动,备汛正酣。3月19日至4月2日,陕西省三门峡库区水文水资源中心集中完成渭河下游51条、北洛河23条、南山支流32条共106条淤积监测断面的外业测验工作。水文工作者用脚步丈量责任,以数据守护安澜,为即将到来的汛期交上一份沉甸甸的“战前答卷”。
超前谋划:织密防汛“数据网”
“河道淤积就像血管里的血栓,不查清隐患,汛期就无法预判风险点。”技术负责人娄建民在晨雾中边仔细校准仪器边说。
时间紧、任务重、标准高、要求严。早在今年2月初,陕西省三门峡库区水文水资源中心就遵循“任务牵引、质量第一,以老带新、锻炼队伍”原则,对测验人员进行合理编组,将任务细化到河段、责任明确到个人。
3月上旬,水文中心对所有的测验仪器和设备进行送检,确保仪器测验精度可靠。同时积极开展测验前技能培训,全面学习《黄河水库河道统一性测验的技术要求》,让每一位测验人员都对测验流程了如指掌、娴熟于心。
不仅如此,水文中心还新购置了2艘橡皮船,为测验人员水上作业安全保驾护航;明确测验组组长为安全第一责任人,设兼职安全员,为每名职工发放安全提醒手册一本,落实“两要”“三不”“四必须”要求,确保时时处处安全,人员设备安全。
“我们重点关注去年受涝严重的北洛河河段和采砂频繁的赤水区域,这些地段河床变化快,淤积情况直接影响行洪安全。”娄建民介绍,此次测验加测了2个监测断面,确保数据覆盖无盲区。
攻坚克难:勇破“泥潭”保进度
“一二三,走!”在咸阳段封堵的堤岸边,4个水文测验人员喊着号子,将200斤的橡皮船和测深仪扛过泥泞滩涂。
测验期间,水文中心3个测验组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然而前行的道路挑战重重。在咸阳和临潼河段,河务管理部门对下堤路进行了封堵或设置路障,导致测量车辆无法到达河岸边,为了测一个断面,常常需要绕行很远才能到达河岸边。有时甚至根本无法绕行至河边,大家只能肩挑背扛测验仪器设备,抬着测验船步行至河边。
外业施测期间,渭洛河水位极低,行船如陷入泥沼般困难,浅滩区河床裸露,勘测船无法靠近,作业人员只能下水推船、拉船,甚至涉水测量。
队员王西锋回忆起那段难忘的经历:“那天在西湾弯道,杂草丛缠住了螺旋桨,大家轮流下水清理,冰冷的河水浸透了衣裤,但没有一个人喊累叫苦。”
“开展渭洛河淤积测验工作,是为了进一步摸清渭洛河河道冲淤变化及河势摆动的‘脾气’,研究多泥沙河流冲淤变化规律,为河道管理、工程治理提供基础数据,为各级防汛部门防汛决策提供技术依据。再难,我们也要完成任务。”娄建民的话道出了每个测验人员的心声。
高效收官:数据“精准”筑安澜
截至4月2日,这支铁军交出硬核成绩单:完成渭洛河及南山支流106条断面的淤积测验,完成52条断面156处河床质取样及泥颗分析,完成208公里渭河河段、138公里洛河河段的河势观测。
“这不是终点,而是今年备汛工作的起点。”水文中心总工程师汪新龙说。目前,水文中心已安排测验技术骨干集中精力投入测验资料内业处理计算工作,同时修订完善3个测站的测洪方案,对所有测验仪器再次送检检测,对水文设备、缆道系统进行全面的维护保养,补充防汛物资,开展各种专业技能培训以及超标准洪水测报实战演练。
汪新龙表示,此次测验不仅是一次技术大练兵,更是对水文队伍凝聚力的实战检验。下一步,结合气象预测和历史洪水数据,对重点区域开展动态监测,加密报送水情信息,用“精准数据”筑牢防汛安全屏障。
暮春的渭河波光粼粼,水文人的足迹已化作河道整治图上的精密坐标。当防汛警报响起时,这些用汗水浇筑的数据长城,将成为守护三秦大地的铜墙铁壁。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25年4月7日
作者:刘艳芹
责任编辑:王瑜 王景宣(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