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实话中的硬道理
发表时间:2025-08-11分享到:
复制链接成功
□潘文革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到安吉余村考察时指出:“你们关矿停厂,是高明之举!”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20年来,余村从下定决心关停矿山到千方百计发展生态经济,绿水青山源源不断地转化为金山银山,成为老百姓的幸福靠山,绿色发展的路子越走越坚定。20年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老百姓都懂的大实话从安吉走向全国,写入党章和党的十九大报告,从全国走向世界,被越来越多的人理解和践行,真理的味道越品越深刻。
大实话中饱含深厚的人民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这句话道出了生态环境与人民幸福之间的本质联系。20世纪八九十年代,余村炸山开矿虽然带来了短期经济利益,但也让村庄饱受环境污染之苦,村民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正是源于对人民群众长远利益的深刻考量和政策的领悟,余村下定决心关停矿山、修复生态、发展生态经济,虽然经历了一段阵痛期,但正是这一抉择为后来的绿色发展奠定了基础。
回顾余村的发展历程,从求温饱到求环保,从求生存到求生态,良好的生态环境已成为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深刻回应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它强调发展是为了人民的福祉,而不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短期利益。20年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成为余村不断发展的根本遵循和动力源泉。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从理念创新到制度完善,从顶层设计到基层实践,以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构筑起生态环境保护的“四梁八柱”。这些制度创新和务实举措,既立足当下又着眼长远,让老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到了生态环境的改善,这正是我们党“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价值追求。
大实话中蕴藏深邃的辩证思维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深刻阐明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蕴含着深刻的辩证思维。
从“要环境”还是“要发展”的二元对立抉择,到“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辩证认知,实现了发展理念的革命性飞跃。这一飞跃超越了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二元对立的思维窠臼,揭示了绿水青山作为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同时也能转化为社会财富、经济财富的内在统一性。它指引我们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优美的生态环境既能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基础和持久动能,也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从“生态—经济”零和博弈的认知误区,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协同共生”实践真知的转变,推动了生态价值实现的关键性跃升。余村的成功在于,它没有停留在被动保护层面,而是主动探索生态价值的转化路径,通过优化布局“三区一环”(生态旅游区、田园观光区、美丽宜居区和环村绿道)发展空间,大力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创造性转化,不断把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资本,又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
大实话中贯穿坚定的实干作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业绩都是干出来的,真干才能真出业绩、出真业绩。”余村用二十年的接续奋斗把“干”字刻进了绿水青山,实现了科学理论指引与实干作风的深度统一。
这个干,是方向笃定的接续干。余村正是认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核心蓝图始终不偏移,才杜绝了“翻烧饼式”折腾。这个干,是方法科学的务实干。从农家乐试点起步,摸索、总结、推广,以“摸着石头过河”的巧劲来避免脱离实际的“瞎干”,以“顶层设计”的眼界超越了因循守旧的“蛮干”。这个干,是开放协同的合力干。当“小余村”变为“大余村”,“既要为一域争光,更要为全局添彩”的开放胸襟,让要素整合释放乘数效应,有效实现了新经济、新产业、新青年“三新汇聚”。这个干,是制度保障的长效干。把生态红线写入村规民约,将实践智慧固化为长效制度,如今余村百年古树、千年银杏、万顷竹海的生态景观与气净、水净、土净的“三净”环境相得益彰。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之所以能成为“硬道理”,正是因为它凝聚了人民情怀、辩证思维和实干作风。20年来,从余村到全国,从理念到实践,这一真理的光芒愈发耀眼。新征程上,我们要继续以这一理念为指引,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而不懈奋斗。
(作者系中共安吉县委党校校委委员,余村原党支部书记)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25年8月11日
作者:潘文革
责任编辑:孟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