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字弯”上的数智哨兵
——黄河开河关键期水文测报一线见闻
发表时间:2025-03-19分享到:
复制链接成功

包头水文站冰期流量智能在线监测系统 本报记者 齐欣然 供图
□本报记者 栗方 齐欣然 通讯员 陈毓莹 金小凤
春风和煦,阳光正好。伴随气温的回升,黄河也加快“苏醒”。开河关键期,黄河水文人沿着“几字弯”开展凌情测报,见证着黄河防凌的发展与突破。
“天空地”立体“把脉”
“这是由7个缆道机器人、6个ADCP(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探头等组成的冰期流量智能在线监测系统。”在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包头水文站测验断面,正在进行ADCP和传统流速仪流量比测工作的副站长郭新伟,一边指着断面上高悬的冰期流量智能在线监测系统,一边介绍:“当前,该系统已实现在全断面封冻、清沟及畅流期3种工况下的流量实时在线监测。”
如何在恶劣的天气中,高质高效开展水文测报工作,第一时间获取水位、流量、含沙量、输沙率、流凌密度等数据?随着黄河水文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科技的触角正延伸至更广阔的水文监测应用场景。
“嗡”的一声,旋翼展开,多旋翼无人机在气流中腾空而起,从百米高空俯瞰大河凌情……在巴彦高勒水文站测验断面,职工郝永刚正娴熟地操作着无人机,身旁同事通过无人机配套的摄像头和平板电脑,观察凌情变化的实时影像。
流凌是防凌工作中的重要敏感因素,工作人员通过掌握最大冰块面积以及冰块厚度数据,能判断冰凌堆积和阻塞河道的可能性,从而预测凌汛发生的时间、规模和危害程度。
头道拐水文站是黄河凌汛监测核心站,在该站测验断面,定点式冰水情一体化监测雷达如一双眼睛“注视”着下方河道。“该仪器冰层探测厚度可达3米,冰厚分辨率达毫米级。”头道拐水文站站长高文龙介绍,在冰厚测量方面,还有IGPR-20雷达冰厚测量仪,在封冻期无需开凿冰孔,只需将该设备放置于冰面,就可直接读取冰厚数据,测量快速准确。
“及时掌握流凌冰块的面积和厚度等信息,可有针对性地提前制定破冰、加固堤坝等应对措施,保障黄河沿岸安全。”黄委宁蒙水文水资源局副局长裴云说。
伴随着春日黄河在暖阳下奏响的开河乐章,卫星遥感、移动综合测验平台等新仪器、新设备,构成了“天空地”立体监测网络,推动黄河水文向着智能化、信息化、现代化稳步迈进。
“追冰人”见证科技力量
“根据预报,黄河内蒙古河段预计3月19日全线开通,开河模式以文开河为主。”在黄河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召开的防凌会商会上,有关专家和技术骨干对黄河全线开河时间作出研判。
黄河开河伴随着凌汛风险。位于黄河流域最北部的内蒙古河段全长843千米,是凌汛灾害易发多发河段之一,也是历来黄河防凌的“主战场”。每年凌汛期,“永远在路上”的宁蒙水文水资源局冰情巡测队带着无人机、望远镜、测距仪等设备仪器,实时追踪每日黄河凌情信息,为各级防汛抗旱指挥部提供一线凌情信息支持。
“现在的巡测条件比以前好太多了,通过无人机可以更及时、更大范围追踪凌情。拿着雷达冰厚测量仪走一遍就能测出冰层厚度,既提高了测验精度,也减少了人员涉河的安全风险。”宁蒙水文水资源局冰情巡测队的张瑞锋已连续5年参与巡测工作。“本年度凌汛期,我们巡测里程已经超两万千米,累计200余人次参与巡测。”张瑞锋说。
从最初全靠肉眼观测,到如今通过无人机、雷达冰厚测量仪等新仪器与人工巡测相结合,“追冰人”成为水文测报科技之变的见证者。
“破冰”前行激发创新活力
黄委水文局在推进水文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推进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互融互促。
在冰期流量智能在线监测系统研发应用过程中,因为凌汛期气温低,ADCP探头出水后表面会迅速结冰,阻碍传感器与水体有效接触,导致数据采集失准。黄河水文人察其症结,“破冰”前行,解决了这个“头疼”的问题。宁蒙水文水资源局成立攻关小组,局长带头提思路、想对策,技术人员合力研究改进,从设备工作原理、内部结构及低温下物理变化等方面,分析结冰原因,通过反复试验,提出为设备关键部位加装更为高效的保温装置,升级数据采集软件,使其能够根据环境温度和设备状态智能调整数据采集策略,成功突破了技术瓶颈,为黄河防凌调度指挥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如今,宁蒙水文水资源局所属7个干流水文站全部实现水位、水温、气温全时段、全量程在线监测,冰期流量、泥沙、降水量、蒸发量在线监测也取得突破性进展。“保障职工安全、提高测报效率、拓宽服务范围、建成数字孪生水文、支撑水利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水文建设目标也在实践中逐步变为现实。
“黄委水文局将继续夯实筑牢雨水情监测预报‘三道防线’,扎实推进规划前期和基本建设,加强关键测报技术研发应用,加快新技术新装备升级换代,分类推广‘巡测优先、巡驻结合’测报管理模式改革,推动数字孪生水文建设取得实效,不断开创黄河水文现代化建设新局面。”黄委水文局局长张成在2025年黄河水文工作会议上语气坚定。
大河脉动,千古不息。站好母亲河的“岗哨”,当好防凌决策的“耳目”,黄河水文人高擎战凌旗帜,久久为功。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5年3月19日
责任编辑:王瑜